看到《接纳力》上的一段话:当我们对孩子设定一个规则:你不可以哭!你可以哭,但只可以哭三分钟!你不许缠人!你要听话!这都是在试图决定孩子要做什么,不做什么。这种时候,我们就把自己的情绪控制权交托给孩子了,孩子照做我们便开心一会儿,孩子不照做我们便逐渐失去耐心了。当我们作为成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开始挑剔、讽刺、大发雷霆的时候,则会在孩子心中筑下不够好的“台”。
看到这些话语好熟悉,自己说过,身边人说的更多。
“哭”是个什么东西?
当我们还是小孩子,身边触及的所有长辈给我们的教育就是“不许哭”、“哭”是不好的,伤心难过沮丧等等负面情绪都是不好的,不可以流露的,是需要被压抑的。他们不光要我们压抑负面情绪,他们也同样压抑着自己的负面情绪。我们需要开心高兴喜悦满足等等各种正面情绪时刻围绕着我们。于是我们也自然而然习得不能有负面情绪,我们同样和我们的原生家庭一样不允许和不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
但可惜的是七情六欲生来便有,情绪如同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一样是人的生理需求,而只要是情绪便有正面和负面之分,我们为什么能够接受饥饿要吃口渴要喝而不能接受有了负面情绪要发泄呢。
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吗?看到孩子的负面情绪,就像书中说的一样:我们会开始挑剔讽刺大发雷霆,让自己也陷入到我们不能接纳的负面情绪中。
“哭”只是情绪而已,它需要流动起来
回想曾经的育儿经历,一旦孩子大哭便开始紧张着急,恨不得赶紧让他停止情绪的宣泄,为了让孩子停止哭泣,自己会用到各种威逼利诱,但是我并没有因为孩子停止哭泣而变得开心,仿佛我的内心和孩子的内心都凝固住了一样,好像少了点什么。
后来我渐渐察觉少了的那点东西好像叫做:情绪的流动。由于我对负面情绪的恐惧,我没有让孩子的情绪流淌并宣泄开来,而我的内心因为各种威逼利诱也变的暴躁和不安,我的情绪也没有流淌到孩子那里,其实我们彼此并没有心灵上的交流,这种交流的欲望被希望孩子停止哭泣的企图给中断和阻隔了。我们的亲子关系也没有因为孩子停止哭泣而更加亲密和融洽,当时的感觉仿佛就是埋下了一颗雷,这颗雷暂时不会爆炸,但这里肯定有颗雷。
渐渐的,当我再一次认识到负面的情绪也可以被接纳,也必须得到流淌,孩子情绪爆发时我的心态更平和了,我会告诉自己这只是情绪而已,我开始关注这个情绪背后孩子的感受,尽可能的去同步孩子的感受,孩子的感受可能是害怕,失望,不被尊重……当我看到这些背后的感受后,我竟然那么理解和接受孩子,如此强烈的感受,情绪再激烈一些也不为过,换做大人可能也需要好好宣泄,何况是个几岁的孩子。
令人惊讶的是当我接纳了这种激烈情绪的爆发,允许孩子在情绪里待一会儿并做好陪伴后,孩子的情绪开始流淌,它从孩子内心的角落里流淌出来而不是被包裹在里面,两条情绪的小溪交汇在了一起,我们的心贴的更近了。
曾经听过一句话,只要是情绪就没有好坏之分,这些都是人的生理需求,我们不能因为情绪是负面的就不去接纳它。当情绪被接纳,虽然有眼泪但那种情绪流淌开来的感觉竟是那么美妙和神奇。我们与孩子的心随着一次次的情绪流淌也漂浮的越来越近。
当亲子冲突平静之后,事情其实还没完,我们该告诉孩子些什么,书中的几句话很有启发:
当我们养育孩子的时候,无论当时发了多大的脾气,一定要及时告诉孩子:“妈妈发脾气,不是因为你不够好。”“妈妈发脾气,只是妈妈自己心烦,和你没关系。”“妈妈发脾气,只是针对你做的这件事,不是针对你,妈妈爱你!”
修习划界限的好处就在于,我们知道:我的情绪属于我,和别人没有关系;我的心理活动属于我,和别人没有关系;我的想法属于我,和别人没有关系。
事错了不代表人错了
在育儿中,孩子的行为可以被限制,可以被管教,但是请让孩子内心觉得他足够好。事做错了,不代表人错了,好孩子也会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