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回顾与总结
记得三十岁生日那天,做了一个自己十年的小结——《我的十年》
。那其实是对一个天真烂漫、多姿多彩的故事告别,同时也是更有趣的新故事的开始。
尼采说“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
我的“扎根”是从重构世界观开始,为了走的更远,获得更多乐趣,看到更多风景,更是为了,找到那个终点。
恍惚间,忙碌而充实的4年过去了,用世俗的眼光看,财富积累、社会竞争力打造、家庭建设都达到了不错的状态,似乎已经过上向往的生活。但是对于新故事而言,一切皆为序章,序章的结束,也意味着找到了答案和方向,当然,并不是世俗意义上的。
4年来,每年第一天我会在《个人成长》专栏里写一些自我总结,也偶尔写一些思维科学、复杂性科学范围内的文章,但一直没有很透彻的陈述这背后的思考主线,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这里充满了中西方哲学思想、前辈高人的智慧,用语言很难表达,自己怕也一知半解驾驭不了。但是为了庆祝这个节点,我准备逐步把它写出来,为自己长久以来的观察和思考打一个快照,不失为一种乐趣,而且,兴许对你有用。
二. 四个人生问题
在所有的思考中,我从实用主义的角度,认为有四个问题对重构世界观最有效,重构后得到的答案也最有用,它们分别是
1. 如何升级认知
2. 如何解决外部世界的问题
3. 如何解决内心世界的问题
4. 如何找到价值追求
而它们的答案,都不在答案本身,必须绕到答案的背后去回答,本着吓答案一跳的心态去思考(这是什么鬼描述)。用术语表达,是要对问题做二阶追问甚至三阶追问,高阶问题有解了,对应的所有一阶问题就不证自明了。
下面逐一概述一下,本文是序章,先埋四个坑,文章最后有每个问题认真回答的链接。
1. 升级认知 → 改变的改变
“升级认知”是一个热词,也是第一要务。如果不升级,就走不出自己几十年来形成的观念体系思考。不过现今最多见的情况可能是,人们以为自己一直在升级,实际还是在以前的体系里做改变。
人是非常容易被头脑中的根深蒂固的基础概念所裹挟的。
就好像人在梦境里持续学习、工作,每日精进,但是无法改变梦境本身,而从睡到醒的变化,才是另一个改变,这种改变才会带来世界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我的答案叫“改变的改变”,指的是第二种改变。
终身学习的人很多,但真正触发了改变的改变的人有多少,转化率不得而知。
2. 解决外部世界的问题 → 解决方案的解决方案
回答这个问题可以更好的在社会上“求存”,以时间、资源、能力为成本,解决现实问题,兑换一些钱权名利什么的。
虽然讲的很轻松,但在现实中观察,你会发现,很多人甚至不了解“问题”是什么,更不用提解决。
如果把问题粗略划分,可分为“良构”和“劣构”问题。“良构问题”的要素、关系、目标、条件清晰,难点确实在方案,比如“我有5000块预算,希望买一个看视频用的pad,应该怎么选”。“劣构问题”一般仅有十分粗略的目标的方向,比如“我是要读研究生还是工作”,这类问题恰恰是日常生活、工作中遇到最多的问题,它的核心在于先用一套方法把目标“设计”出来,然后再解题,但是很多人都当成“良构问题”处理直接给答案,当然解决不了。此外,还有大量的不是问题的问题,比如“如何赚一个亿”,这种则是需要先把它翻译成“问题”才行。
对于问题的解决方案,我们也不必对自己的知识抱有太大希望。虽然绝大多数人早晚会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但是穷尽一生,也只不过是人类众多领域中的一个原子而已,问题可是不分领域的扑面而来的,用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的领域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真的是螳臂当车。
遇到钉子找锤子,遇到螺丝找扳手,我找到的答案叫“解决方案的解决方案”,顾名思义,是可以分析任一问题并形成解决方案的方法(仅限外部世界问题范围)。当然,我只是从整个西方哲学、科学哲学、科学范畴内找到的这些智慧,拿来主义。
3. 解决内心世界的问题 → 认知的认知
这个问题主要是为了“伺候”好自己,而且可以顺便获得自控力、同理心等等诸多能力,对生存也挺有帮助。
我之前曾陷入一个巨大的误区,以为基于身心二元论发展起来的西方哲科学体系的方法同样适用与自身,后来发现问题,“认识你自己”这句话很容易造成误导,“理性”这个工具本来就是专门用来解决外部世界问题的,调动它来认知自己的内心世界,就好像是用望远镜来看自身的内在结构一样不靠谱。
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有一段描述我觉得很贴切:“概念有硬性规定,精确画界的特点。尽管人们用如何更细致的规定把它分之又分,永远不能达到直观中那种细腻的分限。”
所以了解“认知的认知”,不是为了疗愈自己,而是为了懂得认知的局限性,避免“精致的愚蠢”,身心合一,让自己活得更像“人”。
4. 如何找到价值追求 → 意义的意义
如果前三个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就会变成最重要的问题,尤其在现代社会。
我们从小深受现代主流思想教育,一方面是人本主义思想,人是占主导地位的,当然,某种意义上,人也就成为了新的“神”。另一方面是世界经济大繁荣带来的消费主义思想。两者的叠加导致我们大部分人都有类似根深蒂固的观念:
- 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可以追求任何你想要的
- 你想要的,努力赚钱,可以买得到
这样一来,我们喜欢不断通过消费升级来获得满足感,今天吃了牛排,下一次要喝着红酒点着蜡烛吃,同事买了保时捷,我也要赚钱买一辆。可惜,由于“边际效用递减定律”,钱花的越多,满足感收益反而越来越小,人的欲望永无止境,但是金钱有,最终很容易沉溺于平淡或断崖式的痛苦中。最要命的,就是偶尔午夜梦回,满足感消退之后,会有一个声音问自己,“这有什么意义?”。
当然,对于有知识的人,我们当然想在一直帮我们解决问题的基于理性的哲科体系中找答案,其实,那些智者早有结论了,证明过程省略不提,结果有点尴尬:“没意义”…
所以最后人们的处理方式大概有三种:
- 部分思想切换到其他体系,比如神本位、家族本位,只要信,意义不言自明。遗憾的是,现代社会是被科学“祛魅”的世界,以前没有信仰是需要解释的,现代社会有信仰才需要解释,所以很多人都选择隐藏它。
- 自己骗自己,认为不需要想,从理性实用主义出发,问题总会出现,问题又总会随着认识和科技发展被解决,这是一种偏向科学主义(就是把科学当神,注意,不是科学)、无限进步论这类的一种“信仰”。当然,除了一种情况,问题经常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被制造出来的,这个死循环一样的进化其实是无方向的,不一定会导向进步,也可能是灭亡,人通常成为这个过程中的牺牲品而不自知。
- 暂时不想,或者还没解到这个问题,所以今朝有酒今朝醉,以后再说。
说的有点多,总之,我的答案叫“意义的意义”,不免有点投机耍滑的嫌疑,不过对付用吧。
三. 最后
重塑世界观的过程中,我深刻理解到了知识的局限性和边界,人在世界上探索有如深处迷雾之中,即使是用科学这种擅长自我批判的严谨方式,也只能铺一条极细的小路而已。但是很庆幸,忽然有一天我幡然醒悟,真正塑造我们的不是“路”,而是是“迷雾”,是那些日用而不自知的“背景”,所以,“我”,才有那么多的可能性。
最后的最后。还要澄清一点,我的答案一定都是错的(这不需要论证,看过哲学的同学应该都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但是可能有用,所以,如果想批判的话,可以省掉了。此外,有人可能会认为没有必要思考这些,毕竟,大部分人都带着别人(随便)给的答案过完了这一生,可能是长辈、畅销书、网课,所以请允许我再次引用尼采的名言为我们这样的人做一下轻量级自辩:
“那些听不见音乐的人,以为那些跳舞的人疯了” 。
单虓晗写于20201023,34岁生日
相关
《四个人生问题(序)》
《四个人生问题(一):如何升级认知》
《四个人生问题(二):如何解决外部世界的问题》
《四个人生问题(三):如何解决内心世界的问题》
《四个人生问题(四):如何找到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