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红楼梦》中有对联,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可惜的是,这样的学问与文章,我都不想学,又或是学不会。我想应该是后者,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在自我安慰就成了傲骨,不该如此,究竟是我弃绝了浮世繁华,还是浮世繁华弃绝了我?走在大街上,看着车来车往,周围的房子霓虹闪烁,而车辆没有属于我,房子的灯光也没有点亮,仿佛被一个世界隔绝于外。
2,李白诗云: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初读或有旷达之感,细读唯有悲凉意,这大概是李白晚年心照,唯有山,可以相看了,知己凋零,几多失意,分明始终巨大的悲哀。而写此心境,只在短短数句,所以李白是李白,而我只是无名小辈。
3,曾经看不下去的波德莱尔的诗集《恶之花》终于看完了,虽然依然对其中有些朦朦胧胧,但好像又读到什么,或许放在那,过段时间再读,又会不一样,所有读书,大抵都是如此。
不知是翻译的癖好还是原诗也是如此,几乎没首诗的每行字数都是一样。
4,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信集《人不单靠面包活着》(国内起的书名)看了一半,依然没看完,也没什么感想,他的其他作品也读不下去啊,看到人名头都大了,俄国的人名字真让人恼火。
5,徐志摩的诗基本看了,也有些除情情爱爱的其他东西,这些似乎被人故意忽略,我认为就诗而言,他是被低估的,也开始惋惜其早逝。
6,群中有人很推崇洛夫的诗,我看了一些短诗,感觉……就那样。
可能我欣赏水平不够。
7,《熊出没》系列的都电影不错,故事上有高有低,但画面是逐年提升的,音乐也很值得回味。
今天看了《变形记》,除了熊出没一贯的环保主题外,还加入父子亲情,又有新角色出现(相应旧角色除了光头强和熊是主角外,只出现吉吉和毛毛),有笑有泪,很值得一看,另外还可以看到光头强的青年形象(幼年形象在之前出现过),意外很萌,只是那么一个满头黑发的年轻人怎么就秃了呢?不过反派塑造的没什么存在感。
光头强其实是被伐木耽误的发明家。
8,瓦格纳的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十六个小时,现如今看了一半(有字幕),全部看完可能到猴年马月了。
其中《女武神》这一幕,可以看出两点,一,德国骨科由来已久,二,众神之父奥丁,其实是妻管严。
看的时候忽略了音乐去关注故事情节,这不是看歌剧该有的态度,也可能歌剧方面看的太少。
9,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终于完整听了,依然感觉古典方面听得太少。
另外搜贝九意外听到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感觉以前听过,现在是我手机铃声。
其实很多古典乐都是如此,不知道名字,但听到会觉得熟悉,这方面应该是源于影视作品上的经常运用,一些旋律已经印在你脑子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