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大学毕业,我读的书(当然除了会计考试用书和小说)寥寥无几。遥想当年,我也是把红楼梦反复看了4遍之多,大学图书馆里所有关于红楼梦的解读书籍我也都翻了个遍,但是10多年过去了,再伟大的印记都开始变得模糊不清了。
我不得不和大家老实交代,确实最近没有看书。但是因为我是一个准妈妈了,最近也有看一些和孩子相关的书籍,所以想和大家分享有关孩子教育的一些感受。
先说一下重点推荐的书的情况:书的名字是《孩子的宇宙》,作者是日本的河合隼雄。书里主要以各种故事举例,然后引申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书的内容有点长,这里不一一赘述。当然这里也要严重声明一下,这本书确实有点枯燥,需要耐心一些才能读完。如果你勇敢的翻开了第一页,坚持一下,哈哈。
在讲我对这本书细节观感之前,我想给大家分享下我最近看到的2个有趣的故事。
第一个是我在微博里面看到的关于针对过度给孩子施加压力的父母们。专家是这样说的:
看完这个,大家基本都是会心一笑。我们自己成长的过程中都会背负父母各种巨大的期望,我想大家当时应该都有很大的压力,如果有一天我们成为了父母,是否能够改变这种状况,放下这些执念呢?
第二个是我看到的一个热点的新闻
“曾与邓丽君齐名,她用十句话,把三个儿子送进斯坦福!”
以下是主要内容的一些摘要:当然是最重要的十句话
1、 不要和别人家孩子比较
中国的孩子从出生起就会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别人家的孩子。
很多家长喜欢对自己孩子说,看看别人家孩子怎样怎样,如果比较的多的话,孩子就会没有信心。这些比较的话里往往都会有暗示的寓意,他的潜意识里会认为自己不如别的孩子,他就不会将潜力释放出来,长期下来对于孩子是非常不健康的。
2 、 不要用物质奖励孩子
不可以用物质来奖励孩子,这种方式会和孩子建立期一种等价交换的意识,这种方式固然可以强化孩子的某些良性行为,但是很容易造成孩子对奖品本身感兴趣,而缺乏对被奖行为的兴趣。
比如孩子只对金钱、物品感兴趣,而对学习本身没有兴趣。反而会阻碍孩子的潜能开发。
3 、不要制定每天的时刻表
每天严格按照时间表执行的那是机器人,大人尚且做不到,更何况小孩子,孩子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这样的行为会把孩子的思想限制住,孩子以后很难成为一个有灵性的人。
4、 不要给孩子报课外班
曾有这样一条新闻引发社会热议,一所学校为学生减负,减少家庭作业的数量,结果,学校这项政策家长并没有买账,反而向学校吐槽说:家庭作业少了,这不是让孩子们课后多补课吗?
“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孩子从小不抓紧怎么能行,总不能让他输在起跑线上。”这应该是很多家长的心声吧?
提高分数的课外班,给小孩的想法就是:学习就是为了分数。如果能把多年的补习费用,用在孩子的素养教育上,用在更多有意义的事情上,会更好。
5 、 不要替孩子做选择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天下父母心都是为着孩子好是不错,可是孩子按照父母做好的选择过生活真的快乐吗?孩子不是父母的续集,他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方式过完一生。无论好坏,好歹是他们自己的。
6 、不要反对高中的恋爱
著名节目主持人杨澜表示支持女儿早恋:“以我的角度看来,支持早恋是对爱的一种接纳和尊重。早恋是一种朦胧的、单纯的、相互的爱慕和欣赏而已,它油然而生非常纯洁。作为父母,我们不能横加阻止,这是在逼她走向极端,并且这种感情不就是人生中应该追求的么?我们需要的只是正确的引导。”
7、 不要打孩子
打是很快能让他们认错,但是他明白事情的原委了吗?孩子做错事,妈妈要和孩子沟通才最有效。“当孩子做了不该做的事,陈美龄的做法是一直和孩子谈话,直到他们接受、认可为止。她最长的一次说教长达八个小时。
8、 不要对孩子撒谎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这样说过:“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敬,父母对自己一言一行的检点;这是首要的和最基本的教育方法。”
做父母不要向孩子撒谎,比如说你答应他明天去公园踢球,怎么累都得去。要是小孩子不相信人,他一生都会很孤独的。
9、 不要因为工作忽略孩子
著名教育专家林格说:人在年轻的时候,千万不要借口工作忙而忽略对孩子的教育,因为在年老的时候,一切荣华富贵都是过眼云烟,而一个不成器的孩子,足以让你晚景惨淡。事业的成功永远弥补不了家庭教育的失败。
如果孩子出生时有选择的权利,他一定会选择懂教育会教育的父母,这才是孩子的幸福。孩子的成长不可重来,父母和小孩待在一起的时间,哪怕是2分钟,5分钟也是天堂,对孩子的影响会很大。
10、 孩子发问时,永远不要让他“等一等”
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是一个异常丰富的小小世界,童真、敏感、执着又烂漫。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总想知道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总会问些诸如煤为什么是黑的、雪为什么是白的之类令家长啼笑皆非的问题。
但是,这正是宝宝最初最单纯的童真,正确对待孩子的好奇心,鼓励与发展孩子的好奇心,对于他们的成长,良好的习惯、倾向、态度、爱好的形成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
当孩子问问题的时候,不要让他“等一等”。如果一时回答不上,可以跟孩子说:“你问得真好,等下我们一起去找个答案”。
人们总会想知道别人是怎么成功的,虽然也许知道了自己也不一定能够做的到,但是好奇是人类的天性。原谅我一直都特别的八卦,有一段时间陈美玲的教育理念的这个视频特别的火,我就特别积极的点开来看了,看完以后,我觉得还是有很多的触动的,我爸妈从小对我和我弟弟都是放养的状态,所以我和弟弟都过的相对自由,但是相对陈美玲的很多建议,我的父母很多时候都没有做到。
也许我们在成为父母之后,很多的方面我们也许也做不到尽善尽美,但是因为开始有意识的去改变之前的一些不好的做法,应该会让我们的孩子们可以过的更加自由和开心一些。
而因为这2个事件的触动,我去研究了一下 陈美玲为什么对于教育小孩有如此好的见解,我发现她生完小孩之后,因为一些压力最后听从她父亲的建议去美国读了儿童心理学的学位,系统的学习了关于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也学习了更多关于孩子教育的方式方法。
虽然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但是我们不妨先从一些儿童心理学的书籍中学习看看,汲取一些营养。经过本人大海捞珍式的寻找(其实是主要靠知乎),找到一本相对比较近代,又比较贴近生活的儿童心理学的书籍《孩子的宇宙》。
我觉得这本书给人最大的启发点在于,如何转换自己做父母的角度,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看待这个世界;如何放下作为权威者的执念,只是陪伴孩子探索、等待孩子成长;如何不只是看结果,试图消灭问题,而是建立与孩子的沟通的甬道,让孩子去解决问题。
当然这本书也提及了很多有趣的儿童生活的现象:比如:讨人嫌的孩子、离家出走的愿望、秘密的意义、孩子会思考死亡、性的理解和教育。
这些是我们自己成长过程中,很多时候父母都忽视或者规避的教育盲区,我想有一天我们的孩子可以获得更好的人生体验。
最后,希望,所有的大孩子们,小孩子们,每天都过的很开心,人生也非常充实而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