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前的博客,到微博、头条,网络时代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日渐增加,形式也逐渐多样化。人们能够在其中向很多人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书评或影评就是一种畅所欲言的机会。有时也不能保证所有人都会来阅读你的评论。但是,如果可以写出专业而令人心悦诚服的言论,就会得到读者的高度赞扬。
本书作者斋藤孝指出在历来在中国还是日本的学校教育中几乎从未被关注总结并发表“自己的想法”的训练,也没有训练过的新的“学习能力”。斋藤孝的观点是希望读者掌握的“有想法”、有“自己的想法”,要发散思维,从而思考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以后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最终的目标是在明确情况的基础上做出决策,并调动自己或周围人落实到行动,将事态发展引导至更好的方向。古代不重视个人想法,现在的自由社会如果只是坐等别人的指示或指导,转瞬间就会被时代抛弃。我们要常常保持清醒的意识,不断要求自己具备并提高能够面对各种情况的能力。
斋藤孝在书中介绍5天掌握独立思考的能力的方法。
第1天 通过写评论提高思考能力
现在,人们认为能发表出真知灼见的人是非常“有独到见解”。例如读到报纸上的一则报道后旁人问你的意见,如果对该领域有相应的知识储备的话,会容易回答,但如果是不了解的领域,那可能就会出现语塞的情况。无论面对怎样的事,首先应该具备的一种状态是“耳闻目睹之事,皆可谈论 ”。自己是否有话可说,比起感觉,更重要的是将之看成是练习。这就是第一步。对于任何一个问题,有想法的人即使对非擅长领域也应该能侃侃而谈,并做出一个完美的回应。这就是我们要达到的目标。
我们可以通过写评论(比如微博、头条等网站发表),来锻炼自己的想法思考能力。这种情况,表达的所有内容都是“个人想法”是比较痛苦的,实际上往往是二八原则——百分之八十是事实和信息的积累,百分之二十是你自己的想法。
写评论要提出要有明确的观点,而不是只谈感受,用书中的话说就是要提出“一家之言”。撰写评论的关键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关于评论对象,要准确把握并归纳内容。无论是电影、书或是音乐,输入什么内容,都会经过变换再输出,这就是“自己的想法”。
写评论大致可以按这样的结构:评论开头尽量明确自己的立场,也是一种评论的礼仪;评论应具备两大类信息,一个是关于对象本身的介绍,另一个是交代对象的相关信息。阐述自己的观点,评论的最大关键在于评价而不是感想。重要的是对于评论的对象有着怎样的追求,要用怎样的态度讲述,提取自己“体会深刻的部分”。这种独特的“执着”和“偏爱”,就是吸引他人之处。可以说,就是要提出“一家之言”。通过引用可以提高评论的价值,要巧用别人的观点。
评论尽量避免批评,多赞扬。这样的评论者可能是想要通过“特立独行”来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但这其实是不可取的行为。与此类似,也最好要避免消极负面的评论。不过,即便正确把握了内容,也应避免过于辛辣的言辞。但假如遇到批评的时候,最好加上“仅就这部分而言”或“只有这部作品不太符合我的心意”等限定性的语句。否则,就容易变成肆意贬低了。
我们在写评论时要限制评论的范围。这就是明确个人立场的作用,只选取对象作品的一部分或者从某一特定的观点角度进行评论都是相应的限制。这样一来更能体现自己思考上的独特性,也可以说是好评论的必备条件,就可以和一般的评论有所区别。
避免精神论和抽象表达
因为概念过大,焦点就会模糊,而显得平庸无奇。要避免这种情况最重要的是要提炼一个关键词。如果觉得某部作品很有趣,那么最根本的理由是什么?如果要用几句话概括的话,要如何表达呢?这要找关键词,将关键词体现在标题中。通过这样的思路先思考标题,决定接下来要写的文章的关键词。这样一来,就可以成为一篇概念清楚的文章。
第2天 掌握思考技能的基本准备 借鉴伟人们创造出的思考模式
这里斋藤孝教授提出的技能有比较法、运用比喻法、辩证法、现象学、系统思考。
比较法
考虑“有何不同”
斋藤孝认为要养成“一定要作比较”的思考习惯。在接触某一对象是能够把握对象的特征,这就不让思考停滞。因此我们有必要再冷静一些,写清楚想要传达的是什么、特征是什么。此时,引入另一比较对象B 就会增加说服力。比起单纯地推崇 A,后者看起来更有思考的深度。
将一篇文章分为两部分,表达作者看法的A部分与作为辅助说明的引子或对比等 B 部分。谨记这一划分,阅读文章时就容易把握全文结构和作者的主张。从毫不相似的事物中寻找共同点,对与B类似的商品,也能够联想到完全不同种类的商品或服务。我们可以比较两个一眼看上去相似又好像全无关联的事物,来寻找其中的共同点。
运用比喻法
联想比喻形象
如果将一些比喻作为概念使用的话,首先在大脑中就容易整理思路。这是因为涌现出比喻形象的时候,“自己的想法”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成型了。换言之,从零开始构建形成“个人想法”虽然很难,但是如果能事先找到一些具体的形象就较容易确立成型。要点在于要如何改编为一种喻体并由此引申到想表达的本体上来。
借鉴“优秀人物”的比喻手法
在各个领域也有该领域“优秀”的人物,他们被媒体追踪着动向,或出版自己的著作。我们可以从中挑选出感兴趣的人,浸润到他的言行之中。并不是谁都可以成为“优秀”的人,但是通过拉近与他们的距离,进一步接触,“优秀”人物的言行可以对我们的思考产生影响。
辩证法
经常听到辩证法,这原先是西方哲学的一个名词,一般所认为是指对逻辑过程的抽象,古希腊时期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因为持有不同观点,希望通过合理的讨论来获得真正的知识。
斋藤孝认为所谓“辩证”,简单来说就是对话的意思。也就是说,“对话思考”,但并非是闲谈聊天一类的对话。欢迎或鼓励对话出现的对立和矛盾则是辩证法的基本态度。因为矛盾才是思考的原动力。
量变引起质变,这是高中哲学课里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中的基本规律,通过一些量的积累来引起质的提高,质的提高会进一步使量得到增加。在此斋藤孝引用足球比赛的例子说明这一规律,通过反复多次比赛,互相试行打败对手的战术,犯错后再持续改进,每进步一次,世界的足球对战水平就会得到提升。
现象学
简要概括“现象学”的要点就是,“暂且抛去对经验真理的确信,首先关注现象本身”。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得到某种认识。
重新贴“标签”
正是贴上了这样的标签,才根本都没有想要进一步去了解的欲望。倘若能再稍加郑重地去审视观察,可能会产生认识。标签化是指将某人或某物定型化或者归入某一类,以共同认知的概念概括该事物。标签在某种意义上像向导一样的存在,如果没有任何标签也是不妥当的。但标签化日常有点贬义,有“不要随意给别人贴标签”的说法。因此,现象学最重要的态度就是重新替换成符合我们自身特征的新标签。
切实掌握现象学思考的有效方法是表达出所见所闻。如果抱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即便好不容易看到一些新颖的事物,观察的眼睛也会被成见蒙蔽。是否能以“无知”的状态细致地去耳闻目睹一些事,输入的质量和随之输出的质量也大有不同。而且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问题是,只是暂且在头脑中形成“有趣”的印象就停止下一步行动,最终也会忘记。之后如果再有新的信息输入大脑,就可能会被覆盖。为防止这一现象的发生,输出就显得非常重要。
现象学的态度,就是对世界的新鲜之物充满诧异。如此说来,我们应该学习的对象是孩子。大人简单一眼掠过的东西,孩子看到却会对大人展开“为什么”的疑问,这样的感性是我们应该具备的。
系统思考
系统思考是一种用整体的观点观察周围的事物,用系统的观点看待组织的发展,引导人们从看局部到看整体,也就是全局思考,站在上帝视角看待事物;能抽离问题,用第三方视角看自己,看别人,养成俯瞰全貌的习惯。对此斋藤孝提出准备、灵活、反馈是社会人的基本能力。类似于“有什么我能帮助的事情吗?”这样的“灵活”,应该是一项最简单的工作。这也可以说是掌握系统思考的出发点,哪怕只是为了作为集体的中一员能够得到认可,也可以进行实践,并不会有任何损失。
回顾历史,能够以更高的视角来进行系统思考的人物可以促进社会的改变。正是因为这些人物见多识广,并且能够纵观全局,比起旁人来才能看到真正重要的地方。所谓系统思考,就是用“形态”来看待事物。不是关注要素本身,而是着眼于要素之间的关系。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似乎有相互性。至少也应该注意到“单一孤立看待事物是不行的”。这就是哲学里任何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中的观点。
我们应该从以上这些方法中选择合适自己的,并把它彻底地运用熟练。
第3天 改变行动的习惯 锻炼“思考体质”
“头脑聪明”的标志是词汇能力,因此首先要尝试在平常的会话中,留意充满智慧的关键词。
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是提出一个话题的前提。为此可以将新闻作为基础,再添加自己的见解或观点,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愉快有趣地进行聊天。假如在会话中使用一些理性的词汇,那就能够给人“头脑聪明、有深度”的印象。对此我们该如何增加词汇量呢?实际上,在聊天中使用惯用词汇可以最快掌握。当然,读书也不可欠缺,但仅仅如此是无法彻底掌握的。至少也要通过输出运用,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
其次是要多打磨表达技巧,可以学习电视节目。利用电视、广播电台打磨用词的格调,收听电台就是在接受语言的洗礼。可以从电台中轻易获取在与朋友的会话中无法得到的高水平语言交流。
尝试将听到的话转述给别人
重要的是给自己提出一个问题来尝试解决。这时可能苦于不知道如何展开话题,或绞尽脑汁准备精辟的评论或要领。琢磨这些内容本身,就是在不停地磨炼自己的语言能力、提高思想深度。还有另外一种方式,就是将在电台里听到的话(现在网络发达,也可以是网上的话题)转述给周围的人。当然是经过自己的消化理解,重新整理后再传达给别人。
准备能够成功加入谈话的小话题
事前准备的万能话题,如果精彩程度很高,就能得到周围人的认同,你的话题就会在谈话中产生意义。这样一来,即便之后退居倾听者的角色也可。因此如果能够掌握这种方法,加入别人的谈话就会变得简单易行。
事实上,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在锻炼独立思考能力。如果仅存有一两个小话题,或只记得偶尔听到的信息也未尝不可。但话题量一旦变大,我们就必须要积极主动地在日常生活中留心积累了。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渐渐发现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已经由量变发生质变。
以边框化思维观察世界
要关注事物本身之外的东西,养成”边框“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个人感觉,这里的”边框化思维“可以理解为”包装“。如果想让一样东西光彩夺目,就不能局限于东西本身,还应该意识到它周围,存在像画框一样具有装饰作用的加分项。
凡事都能成“概念”,由此观世,应该会有很多的发现。所谓“思考”,就是熟练运用“概念”。应该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这种概念,通过完全符合概念的观点,养成“灵活运用概念”的习惯,这才是“思考”。就是在做事时,自己对某件事有要求有概念,对这件事应该怎么做做成什么样有自己的执念。
通过“提问能力”聚焦思考点
通常我们对“思考”的认识仅停留在脑中。但是,不可缺少的前提是“提问”。要养成爱提问的习惯。一方面可以让你集中精力听取会议/别人表达的内容;另一方面可以锻炼瞬间思考和快速总结和表达的能力;再次不管是在职场还是在学校,这都是你展示自己、形成自己影响力的一种方法。
只是沉默倾听,也不一定能掌握工作的全部要求。这是因为即便在日常交流中,想要准确传达自己的观点也并非易事。因此,就引出了“提问能力”的重要性,通过反复提问,慢慢聚焦于重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彼此了解,得到灵感。尼尔·布朗的《学会提问》提到要在提问过程中弄清楚所有问题,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有互动,有意识提出一套相互关联的问题且有提问题的能力,有利用这些关键问题的强烈愿望。
提高“提问能力”的关键有两点。一个是积极地做备忘录,不仅要记录对方的发言,也要随时记录下自己想问的话。另一个关键之处就是用心研究提问,我们必须挑选出具体的、本质性的问题。
第4天 深化“自己的想法”的读书方法
“畅销书”是最合适的谈话素材。畅销书意味着读的人可能会有很多。由于书能够比电视剧和偶像团体有更多样的解释,因此也更加可以反映“自己的想法”。
通过读书掌握思想的“耐力”
读书是锻炼思考能力最简单的方法。书中表现出的某种“思考”,读者受到启发后努力实践。读者会受到触动,获得思考的契机。由于书中有一定程度的内容,读书读得越多,相应地就越能够锻炼长时间持续思考的能力。也就是读书量是衡量思考能力的标准。和体力一样,不加以锻炼,就意味着无法增强头脑的耐力。所以要培养你的阅读能力,多读,才能够提高你的思考能力和耐力,让你的思考更具有深度。要想锻炼思考能力,就要读那些结构扎实、内容丰富的书,通过接触这类书籍可以增强“基础体能”。
因为读书不是一个人在思考,而是在优秀的作者带领下进行思考的。读书是一种轻松的思考方法。书就是挖掘自我、获取新信息、打开自我的工具。只要是现代人,都能够意识到书本的重要性。
斋藤孝建议将自己读到的内容和印象深刻的地方分享给他人。“向A 分享这一部分的内容,向 B 分享那一部分”,要提前考虑好想要分享的人和话题。如果能将这些融会贯通并讲述给别人,那么书中的内容就都能转化为我们自己的知识了。同时,周围人也会对你形成“有自己的想法”的印象。你也会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因此一开始可以以此为出发点来读书。但是,如果选择了过于专业的书,也许会很难被他人所理解。所以,首先选择那些畅销书或者是大家有共同话题的书。这就是读书会以及线上分享活动的意义所在,锻炼自己的能力,也让别人获得知识。
古书典籍最具性价比,它们拥有不变的价值。当听别人说话或浏览网页内容时,有时会感觉到“这个人好肤浅”。可能觉得这些言论只停留在表面而且理解得又片面。怎样做才可以增加思想深度并获取价值呢?答案之一就在古书典籍中。想要作为一个有深度的人,古书典籍是最强有力的武器。现代社会中的信息“保质期”都很短,即使是最新的信息,也会很快会过时并失去价值。流传下来的经典书籍经得起考验,正因为处于这样的时代,阅读经典才能保持自我不随波逐流。如果想要经典更具实用性,就可以将自己的经历与古典的篇章相结合,形成一个小话题,向别人表露自己的经历时,一定会受到对方的敬佩。换句话说,没有必要凭借一己之力来加强个人的深度。为提升深度,只要明白选择什么样的经典书籍作为引航人来引导自己就已足够。
把你的亲身经历和读书的内容结合起来,打造你的独特观点。如此一来就要拓宽经历的幅度。虽说钻研特殊的领域也是方法之一,但这并不是谁都能做到的。因此,也应将读书体验理解为一种实际体验。要将从书本中获得的经验当作自己的体验来讲述。这样一来,就可以无限拓展体验的幅度。一旦习惯了这个训练,就可以在任何时候将“自己的想法”展示为话题。同时也能够将书本上的知识长久烙刻于脑海之中。不仅如此,也要留心书本中的文字,以一种留意是否能结合个人经历或形成小话题的态度来阅读书籍。
通过阅读抓重点,积累知识,肚子里东西多了自然能够快速思考和表达!多收集书中素材,结合自己接地气的案例,然后再分享给别人,就可以打造你的独特观点。
斋藤孝认为读书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培养自己的精神世界,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一点一点地阅读。也就是所谓的“慢阅读 ”。还有一种模式是为了获取信息,可以加快速度阅读。这种模式是“快速阅读 ”。
斋藤孝经常要求自己的学生一周内读完5本书,并建议我们能够在30分钟内读完一本书,因为就算精读,一年以后也会忘记,所以要学会快读,通过读书,提取出自己习惯的部分,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可以创造独特的小话题。这样你在某些场景与人沟通、社交时能潜移默化中用到。这样一来,你从书中所学知识,才真正变成了你的。
斋藤孝经常要求学生“在一周之内读完5 本书”,并且有一个附加条件就是一定要在大家面前发表一段书评。设置 30 分钟的时间限制,就必然要改变阅读方法。如何用 30 分钟读完一本书呢?首先毫无疑问应该阅读的是目录。由于现在的书都有所改进,通过章节题目和小标题就可以大致知道内容。阅读完目录后应该着手解决的问题就是“引用”。快速搜寻对自己有用的内容,快速知道这本书对我的价值,可以通过提取印象最深刻的三段文字来获取书本的知识核心。读完之后(用自己的语言)马上写书评、写感受;读的过程中做标记,这样再回来看的时候能够快速找到重点。
阅读报纸提高对社会的敏感度
新闻不仅是第一手的信息,也会刊登个人采访和业界、学会的话题性信息。同时也会有很多对案件、事故的深入报道。将这些信息储备在大脑里,对于相关的信息也能做出快速反应。再通过与古书典籍的结合,就能感知历史的潮流,会拓宽“经历”的幅度。这也就增加了获取信息的渠道,它是现代社会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
无论是哪种方式,斋藤孝特别希望大家要着眼于“个人修养”。由于网络信息好坏掺杂,后续影响就是最近在重新审视修养和素养的问题。也就是说,理解事物的本质,辨别整理泛滥信息的知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取舍和判断外界流传的信息,如何组合、变换并将之确立为自己的小话题,这正是“编辑能力”,像杂志编辑那样思考,琢磨该选取什么样的信息作为杂志的内容,把哪些信息作为重点介绍,如何组合变换,有效地呈献给读者。如果一开始自己的目标就是原创的话,那不管怎样内容都很单薄;如果仅是收集信息,又会缺乏原创性。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展现自己独一无二的视点。
第5天 加速决断的思考方法
所有职场人士都不可欠缺的“决断力”
做决定之前必须要经过仔细斟酌。哲学家笛卡尔曾经建议过“要思考彻底才不会后悔”。斋藤孝提出每当有重要的事需要决断时,要在纸上列出所有要素。在此基础上做好决定之后,认真思考最坏的结果是什么,然后做出最终决定。他认为这样的做法不常出错,即便出错,也在预想范围之内。决断力是所有的职场人士都必须拥有的能力。决断还伴随着孤独和责任。有时还可能遭到批判,甚至失去现在的地位。但如果能够克服并超越这一步的话,就可以说“拥有了决断能力”。
那么如何培养决断力呢?列出所有积极和消极的方面,然后逐个验证。应该思考其中存在的利弊,特别涉及到风险时,是否允许风险存在是一个重要的判断材料。还有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与别人谈话。与人交谈,整理论点,尝试将这些问题说出来,在头脑中整理,那么应该怎么做决定也会变得更为容易。
直面消极想法
做决断的时候最大的障碍就是压力。心理上的负担经常会让思考变得迟钝,让人难以做出判断。虽然完全摆脱压力很难,但借助思考方法也能有所减轻。我有时会自我安慰道:“不管怎么样,又不会要了我的命。”直面全部的恐惧可能会有更好的结果。这是因为真切看清恐怖的程度,人们反而会感到安心。
在掌握决断力要领的过程中,“模仿”和“学习”必不可少。这与大多数的技艺相同。如果能有机会跟随优秀的人认真学习,一定能学到很多东西。不仅限于知识和技术层面,精神世界应该也能得到大幅提升。一般越是优秀的人工作就越是细致、严谨。正因如此,向他们学习绝非易事。而如果将之看成是充实自我的阶段,一定会对自己的将来大有裨益。
希望大家无论如何要首先拜师学习知识。意识发生了改变的话,头脑也会活跃起来。在这种工作关系中,不仅能够掌握工作要领,更重要的是能够产生自己也参与到其中的“当事人意识”。让当事人意识能活跃大脑如果能亲眼所见一流的工作状态和精神,新手也自然能够有所领悟和理解,脑中就会冒出“我也想参与到这件事情中来”“想成为优秀的员工”这样的想法。
“思考”有两种
这是借用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的观点,将“思考”分为两种,在锻炼直觉的同时,也要锻炼验证能力。
首先,源于直觉的“第一反应”就是指“虽然说不清缘由,但就是觉得这样合适”的瞬间决断能力。这就是思维1。能够快速决断的人,一定拥有丰富的经验和组织能力,并且有自己的风格。“第一反应”源自经验,锻炼这种思考能力的最好方法是参与到一个自己需要承担责任的情境中。
增加“预想情况”
慢思考承担着检验快思考正确与否的职责,也就是用理论检验直觉的过程。这就是思维2。
这个过程所需要的是通过听取多数人的意见,尝试做市场调查以及在纸上列出条件,来获得多元化视角。当然,这个过程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
不能一概而论所有的“第一反应”总能做出优秀的决断。慢思考的目标是验证所有的提案,增加“预想情况”。这个过程既需要时间,又需要想象力。但如果能这样做,就会增加对于决断的自信,心情上也会非常享受。
不观察前后环境就做出莽撞冒失的行动,只能说是有勇无谋。但是,如果在多方预判的基础上再采取行动,就不会轻易失败。但是,只是一味地检验而第一反应迟钝也是不行的,最重要的是保持两者平衡。理想状态应该是牢牢掌握直觉和检验两种技能的本质,就像自如地使用我们的左右手一样。如能理解这一点,思考力将有很大的提高。
决定待完成事项的优先顺序
即便罗列出“清单”,从头开始按照顺序进行的话,多数情况下都会没有时间来得及做后面的事情,这样的话极有可能会错过一些非常重要的事情。为避免这种这种情况发生,决断能力就尤为重要。在列出清单之后,从中选出三项应该优先完成的事情,然后再从这三项中选出一件一定要第一个完成的事。每天重复这一过程,既不会留下很重要的事情没有完成,并且又能够锻炼决断能力。
但是,并非说单纯地将事情的重要程度决定好就大功告成了,随机应变也非常重要。丹尼尔·卡尼曼提出“忽视状态,集中注意变化”。根据状况的变化,也应该相应地改变待完成事项的顺序。经常留心情况改变,并随之调整事情的重要程度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也是决断能力的体现。
虽说做决定是一瞬间就可以完成的事,要达到这种程度还需要有相应思考的积累。换句话说,在掌握“思考能力”时,必不可少的就是“持续思考的能力”。我们也应该将这种动力铭记于心,每天都必须持续思考。
小结
我们在每天匆忙的生活中,可能首先必须尽全力思考眼前所面临问题的对策。正是因为我们展望的是最高级别的问题,所以才能给我们源源不断的持续思考的能量。独立思考也是现代人一项重要能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不会人云亦云,能从众人中脱颖而出。此书从写评论、掌握思考基本技能、改变行动习惯、深化读书能力、加速决断等方面改善思考能力,从而打造自己的独特观点。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形成这种做事习惯,不仅能够训练思考能力,观察世界的方法也会改变。就像书中所言要付诸行动才能有收获,现在开始就行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