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教授对歧视的定义极其模糊,令人看不懂。(歧视就是损人利己,但是薛教授在前两章的定义确实因稀缺而做的选择,也就是区别对待。换句话说,薛教授认为资源的稀缺会让人们采取损人利己的区别对待策略。薛教授在本书中会混用歧视和区别对待的概念。)
歧视(区别对待)必须付出代价。
区别对待的代价越高,我们就越不会区别对待。(歧视的代价越高,我们就更不会歧视)
我总觉得薛教授对歧视的定义有问题。
薛教授认为竞争越充分的地方,歧视的代价就越高,所以会产生更少的歧视。
我认为,竞争越充分的地方,机会带来的不确定性太高,资源垄断很难固化,所以才会造成歧视的代价升高。换言之,竞争越充分,流动性或灵活性就越高,歧视就越少。
薛教授认为区别对待往往是合理的,而且是有效率的。比如儒家思想中以血缘上的亲疏关系划定亲密距离;比如贷款发放以家庭收入为标准区别对待。
第二章:成本
所有的资本家都是资源配置的中间人,资本家的成本最终都由消费者买单,消费者乐意买单,则资本家盈利,消费者不愿意买单,则资本家亏损。
一块土地被用来闲置,其损失的成本怎么计算?这块土地若不被闲置,可以被开发房地产,可以采矿等等很多选项,而成本就是这些选项中价值最高的那个。
沉没成本不是成本,因为沉没成本是已经支出无法再收回的代价,成本不是向后看而是向前看,即已经支出的不是成本。(这里牵扯到什么是成本这一问题,薛教授将成本定义为被放弃的可实现的最大价值,而被放弃的是什么东西,有多大价值,完全是想象出来的,也是推测出来的。)
换句话说,成本是被放弃的可能性的价值,而不是支出的材料和劳动。
被放弃的可能性有价值,而其价值只能通过别人愿意出价多少来衡量,换言之,成本是由别人决定的。
同样,为什么不忘初心非常难,因为小时候不忘初心,放弃的可能性只是老师的表扬或者他人的赞赏,但随着长大,不忘初心所放弃的可能性有晋升的职位,奖金等。成本增多,成本的价值增加,所以不忘初心越来越难。
再者说,你的生命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吗?不是。你的生命的成本就在于同样拥有生命的其他人所实现的最高价值。
(生命是一种可能性,而生命的成本被不断拉高。)
成本并不是指货币成本,货币成本只是成本的一种。中间商赚差价拉高商品价格,其实不一定使你的成本变高。相比自己去菜地里拔菜的成本,从菜商手里买菜的成本更低,但是表面上看,货币成本是第二种情况更高。
对于药品腐败问题,相较于其他方式售卖药品,药品腐败问题产生的药品价格并不一定是最低的。或许是正常制度卖出药品的成本更高,才催生了腐败。这里的成本并不是只指货币成本。
薛教授认为盈利都是意外。想要盈利,就要降低成本,想要降低成本,就要发现所有可能性的价值,并选择具有最大价值的可能性去实践。换言之,这就是价值最优。
损失也是意外的,损失就是之前高价值的可能性被封死了。
重新估值不难,难的是对损失和盈利的原因进行总结。
薛教授认为最终产品的供需决定原材料的成本。因为原材料的价格由厂商愿意以多少钱收购决定,厂商愿意出多少钱买,取决于其生产的商品能卖出多少价格,商品卖出的价格取决于市场的供需关系。所以,供需关系决定原材料成本。
but,买卖过程中,是买房决定价格还是卖方决定价格?或者是市场供求决定价格?市场供求怎样决定价格?
综上可以得出结论,并不是劳动越多的商品价值越高,而是人们愿意出高价的,价值越高,即供求关系决定原材料成本。
好烧脑啊,我快啃不动了,这本书简直刷新我三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