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 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 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 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 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
很多人说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少女对她爱慕男子的思念。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姑娘思念一个少年学子。想着他青青的衣领,喜爱他干净的面容,欣赏他优雅的品味。这一切让这个姑娘魂牵梦萦,又求之不得。千年的痴情,都被这撩人心肺的一句道尽。
如果按照这个设定,那剧情往下走,就似有不妥之处了。
挑兮达兮, 在城阙兮。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
挑兮达兮, 在城阙兮。这句说,期盼思念的人而不得,便走上城楼去,急得左右徘徊,望眼欲穿。
这实在不似一个女子所为。电视剧《红楼梦》里,贾宝玉得知他爹要揍他,又跑不脱时便做出了这样一套动作。
还有,一个男子等待妻子生产时,在产房外也是这副德行。这时边上往往还有个人在旁白:你别晃了好不好,晃得我眼晕。
所以这套粗糙的动作更像是男子行径。女子一般会倚栏独立,望穿秋水,才配得上诗经的品味。
另外,这首诗是郑风。郑风中另有两篇《溱洧》和《将仲子》。《溱洧》说的是三月上巳节这天,男女青年才有机会在河边(指定地点)大胆表达爱情。《将仲子》说的是一位男子翻墙和姑娘幽会,令姑娘忧心不安,畏人言语的情形。这就说明当时的郑国,虽然民风比较开放,但还没有到完全没有礼教约束的地步。未婚男女约会,尚未到完全不避讳的程度。所以女子跑到城墙上去等人的行为似不妥。
那城墙上这位,就有可能是位男子,而等的是谁?应该也是位男子。
清代的程廷祚就认为《郑风·子衿》一章就是描述两个男子相互思慕的诗。
BUT!拜托,也别啥事都往爱情这件事上靠好不好。《红楼梦》里众顽童为这种事大打出手,就是为了这本是件没影的事儿,却被不怀好意宣扬。
要知道《诗三百》是孔子选的,这种事情应该不被他老人家认可吧。
毛诗的解释:因为书院关闭,孩子们见不到老师,无法学习的躁动。这是不是有点太那个了,见不到老师不是正好吗?可见不到一起玩耍的小伙伴显然更叫人着急上火。
所以这首诗写的,也许就是两个志同道合的男性知音,因为忽然无法见面了而心中惦念的情怀。就这么简单!诗经《二子乘舟》不也是说两个感情慎笃的兄弟为彼此赴死的故事吗?
诗经本身不就是用来歌颂各种世间情感的吗?
后世,这句诗还被曹操全句引用,一字不换,来表达自己对志同道合的有志能仕的渴求。大概也是情感相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