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课看学困生的反应。
学困生都争先恐后地举手,说明把他们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他们不举手,因为他们不会,尤其是一年级的孩子,是课堂表现最积极的年龄段,越往高的年级,举手的孩子越少。一年级课堂上举手的孩子不多,是有问题的。
就拿生词掌握来说。好长一段时间,每天听写只有两三个满分,写不出来,错一堆的学困生总是十七八个。用满满一节课,把七个生字讲完,描红,回家写作业,第二天听写,以为孩子们就掌握了。老师课堂上“灌”,指望学生回家后通过家庭作业巩固,家长指导后掌握知识。写一写,就能掌握吗?让学困生抄个七遍八遍就能记住吗?记得去年的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后,有同年级老师说,这个多音字就是小胡杨试题中的。我却没有一点印象,我也应该讲过,只讲过一遍,更别说学生能记住什么了。
后来讲生字改变策略,压缩时间讲授,留出时间带学生把拼音、声调、结构、部首、组词反复读,连学困生都高高地举起小手,就读得差不多了。这个环节是正确的,会读是会写的前提。
嘴上对词语读了几遍后,接着是手过几遍,就在课堂上抄写三遍,在老师的眼皮子底下抄,教师巡视,没有一个不认真的。
然后才是回家的巩固性作业。注意是“巩固”二字,而不是掌握,在课堂中学生基本上已经掌握了,有些老师的家庭作业布置得少,而孩子的成绩也好,很好地证明孩子们是在课堂上掌握知识的。
再就是听写。方法是人想出来的。我由之前的听写14个词语改为21个,量一下增多了,又会占用上课时间,把拼音去掉了,这是个错误,考试后,会发现学困生其实会写汉字,但是拼音不能正确拼读,学困生差,啥都差,底子太薄。写到这儿有些汗颜,一年级第一学期的汉语拼音是我教的,以为自己教得多认真,学生根本就没有学会。
和同年级老师聊了聊,开窍了,又多能听写几个词语,又让学生对拼音不陌生,老师可以以出题的形式出卷子,把课堂上讲的20多个词语的拼音写到卷子上,老师不一个一个念了,让孩子自己“看拼音,写词语”,考试卷子上考查学生对生词的掌握,不就是以看拼音,写词语的形式出现的吗?
这个还没尝试过,效果怎么样,下学期试试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