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叶圣陶老先生的《文心》,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 意思是说,看书要得到启发,变成自己的知识和调动自己的情感;写文章要有自己的东西,而不是千篇一律。即,用“心”去阅读,带着“心”去写作。
原来,读书可以读出“心”意来。
就如去旅游。跟团游,看到的是导游带着看的,了解到的基本上是导游说的。而自由行,出发前可以先了解这个地方的风俗习惯、人情世故等,再自己去走一遍,好好体会,那种感觉,是跟团游完全体会不到的。
又如同:大文和乐华去游玩,走在半路上,虫鸣花香,山清水秀,山似乎在向他们走来。“你看,那苍翠的山在那里走近来迎接我们了。” 说完,大家都笑了。遂一起分析:我们为什么会感觉到山在向我们走来?原来人在过去,相对性理论,就感觉山过来了。拟人的手法把山都可以写活了。在游山玩水时,“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平平板板记下来”,这叫记叙。而“依了自己的感觉,把接触到的景物从笔端表现出来,犹如用笔作一副画一般”,这叫印象的描写。
大文乐华游玩,如同在读大自然的一本书。他们读到的是大山,亲身体验了比拟的妙处。
又如,一位家长说:“满树的精灵,安静了整个儿冬天。喜悦已安奈不住,笑在了枝头。”
那一树一树的玉兰含苞待放。仔细一看,真的像小姑娘的裙子一样,静静地悄悄地翘开了一点点裙摆,有的裙摆大一点,有的拘谨害羞。再仔细一看,这些花儿,真像喜悦的笑脸。
絮叨这么多,其实就想说:
书中所写,来源于生活。把书读到“心里去”,受到启发,勾起回忆,在生活中见到这样的景物或事情时,便能随时调用书中所学。这便是“触发”的功夫。
2
我们读了很多年的书。老师教我们细读、精读,一字一句地读,或跳读。但唯独没有教:把书读到“心里去”,书是为我们服务的。知识是写在书上的,而掌握却要自己顿悟。
读书,读到心里去,就是“触发”的工夫。
触发是经由书中的描写,眼前浮现出那副景象;触发又是由书中的描述,联想到自己曾经有过的经历,感同身受;触发还是经过书本的知识,联系到自己的经验,从而运用知识,升华经验。
我们的感情不是天生的,而是经由经验转化而来。因为生活的经验丰富了,我们才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阔达,“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豪迈,“草长花繁非我春”的怅然,以及“对镜贴花黄”的喜悦之感。
读到杜甫的诗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联系当年的背景,我们似乎看到,因为战乱,周围已一片废墟。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走在一片残骸中,感叹道:“国家已经灭亡,这片土地还在啊!已经春天了,到处都是长得齐人高的草啊!”孤独的背景令人唏嘘不已。——我们为什么能获得这样的感受?也许,我们的经验来自于老人们口口相传的战争情景,也许来自于一部电影,也许来自于近期的阿富汗战争,那些触目惊心的新闻报道、孩子们可怜的眼神。总之,在我们的记忆里,存在着对战争的印象。于是,我们由此呼吁:“世界要和平!”
无论读什么样的书,引发了内心的情感,勾起了以往经验的回忆,从而获得“触发后新知”的经验,这就是“真正的”读书。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