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十四年,我看到过不同的校容校貌,感受过每个学校不一样的学风校风,同时也体会到不同的生活环境下同龄孩子之间的差异。一路走来,我一直思考着让学生如何乐学善思,却未曾像今天这般,站在塑胶操场中间认真思考:何以为师?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我们推崇了两千多年的教育家对“师”的诠释。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唐朝文学家对“师”的定位。几千年后,教育在历经无数次变革后越来越人文化,越来越大众化。今天的教师,处在一个人人能对教育指手画脚的时代,从表面看,似乎人人都懂教育,人人都能做好教育。然而事实证明:隔行如隔山。要教育好一个孩子,不是靠读一本《父母规》就能搞定的,也不是靠放手就能成功的。教育信息的量化并没有带来教育质量的优化,反而为家长抉择教育方式带来了更多困惑,同时也成为某些家校矛盾的源头。就这样,教育陷入恶性循环—“家长不信任教师,教师开始自保,学生任性生长”。与此同时,网络上出现了新名词—“佛系教师”。我不禁想:教师可以佛系吗?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教师的佛系是正确的,因为它体现了这位老师尊重学生、能包容学生的一切。但是从教育教学效果及育人目标层面来看,教师佛系之后,真正的受害者便是学生,试想一下:一个连课堂纪律都不愿遵守的学生,一个随心所欲的孩子,他愿意遵守社会规则吗,他能克制自己的欲望吗?如果真的让孩子在玩耍与学习之间做选择,我想90%的孩子会选择玩耍。所以,我们一定不能做那个所谓的“佛系教师”。
古人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当我们错过了那个可塑性极强的童年时,怎敢奢望他们的未来可期?当我们的教师开始佛系,当我们的学校开启自保模式,我们的教育到底会错过什么?不可否认,安全是所有行动的前提,但是当家长将所有的安全问题都归咎于学校时,学校找谁接盘?我曾经在家长会上对家长说:“如果真要追责,您家孩子不听学校劝阻,在课间追逐打闹本身就有错。学校应该问责于您,而不是您问责于学校。但事实往往是孩子在学校出现安全问题,不论大小,家长一律甩锅给学校。没有人觉得这种行为是错的,只因为这种行为给大多数人带来了利益。”因此,处在快餐文化时代的我们,面对玻璃心的孩子,一定要记住以下几点:
一、尊重孩子之间的差异,用平常心对待教育,不要将教育功利化。
还记得一位家长给我私信说:“实在抱歉,孩子成绩差,拖了您的后腿,后半学期我一定严加管教,争取让他进步。”看完信息,我当时就笑了,然后给他回复:“您言重了,我带的是一个班,所以不存在您家孩子拖我后腿这个说法。”正如没有哪位老师不渴望优秀一样,没有哪个学生不渴望自己优秀。因此,做教师,我们一定不能为了那个优秀而歧视某个孩子,一定不能将教育功利化。
二、学会保护自己,但不做佛系教师。
复杂的社会环境造就了复杂的人心,所以,做老师,一定要学会自保。毕竟这是我们在这个社会上赖以生存的唯一资本。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做佛系教师,要去纵容那些犯错的孩子,而是要时刻告诉自己:遇到问题,多思考,选择恰当的方式去处理。遇到特殊事件,记得拍照录音保留证据,以免不时之需。
三、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行动的力量的伟大的。我们一定要以身作则,用行动去告诉孩子,不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让他们有清晰的是非观,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同时,我们还应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让他们在点滴中明白约束自己的重要性。
四、先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再谈学习。
比起身体健康,孩子的心理健康更重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随时了解孩子的心理活动。在批评教育孩子之前一定要和孩子讲清楚原因。让他自己认识到自己错了,而不是被教师认定为“你错了”。同时告知孩子正确的行为方式。
总之,任何形式的教育,其本质都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以,我觉得做老师,首先要思考的是如何让孩子健康成长,这个健康,不仅仅是身体健康,更多的是心理健康。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培养孩子的耐挫力、毅力,力争使他们形成乐观自信的性格。这便是我们老师所传之“道”。
何以为师?传孔孟之德以修身,集万家之长以得道;周而不比以慰三尺讲台,宠荣不惊以换一颗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