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科生出身的我,在高中那会儿无论是学校的领导还是老师,都特别排斥文科,然后为了升学率不断的劝阻,我们去读理科,左右徘徊,还是拿起了勇气,坚持了自己的选择。
在没有分班的时候,理科班的老师给同学们洗脑读理科怎么这么好读文科怎么好,文科班的老师给同学们洗脑都文科多么好。校领导当然为了升学率,重点抓理科,告诉同学们文科找不到工作,现在回想起来是多么荒唐。
后来也就出现了一个事情,文科生鄙视理科生,理科生鄙视文科生。从高一的开始的时候,为了节省时间都在自己考试无关的科目上面打草稿,课堂上面写其他科目的作业。看似节省了时间,这样真的好吗?
我们都是感性人,文科生,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理工科和数学?
先说同性恋异性恋的例子吧,没有绝对的同性恋或者异性恋。好比两个板凳,一边是异性恋,一边是同性恋。大部分人都是屁股一边板凳坐一部分,只是比重不一样而已。
大多数异性恋占比80%异性因素,20%同性因素,同性恋以此类推。各占比50%左右,就有了双性恋。
所以文科生再做好自己的领域之外,需要学习理工科。做社会学得人,需要做统计表。当记者或者编辑,需要了解数据分析。在德国,哲学家需要学数学,为什么呢?
就拿成长的福利来说,在复利增长的模型里,不怕增长率微小,就怕过度波动,因为这些波动会把你的增长给吞噬掉。
国家的增长如此,个人的成长更是如此,有一个很有趣的实验,曾经给出过令人非常惊讶的数字差异。假设现在你的水平值是1,下面有三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你每天浑浑噩噩度日,没有一点进步,一年以后你的水平值是多少呢?还是维持原状,是1;
第二种情形:你每天学习一点点,每天只进步1%,一年以后你的水平值是多少呢?37.78(1.01^365=37.78);
第三种情形:你每天还退步一点点,退步1%,一年以后你的水平值是多少呢?0.025(0.99^365=0.025)。
所以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天努力一点点的人,一年以后将比一年以前的自己优秀38倍,而每天退步哪怕是一点点的人,也会将自己的才华消耗殆尽。
由此说明学哲学需要了解数学,学理科的人也需要人文气息。记得小学有一篇文章,小孩,和爸爸一起去钓鱼,因为还没有到钓鱼的时间钓上了一条鱼,最后父亲把那条鱼放回了池塘里面去,小孩子不肯放,结果父亲生气的,而且跟他把这个道理讲了,多年这个小孩子长大了之后,成为了工程师,因为小时候父亲对他的影响,所以能够抵制各种各样的诱惑,能够坚持做一个有原则对事情负责任的一个工程师。
所以文科生需要学习理工科东西吗?答案是需要,这样一个21世纪多元化的时代,我们需要跨界去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无论是文科生也好,还是理科生意好,都需要放开自己的思维,以开放的一个态度去不断的去接受对方各自的领域。而不是以那种种狭隘的眼光去藐视对方的领域,只有抱着多元化跨界的思维,你看世界的眼光才会更长远,才会更广阔,才会更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