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晚上11点钟,屋里只点着香薰蜡烛,开着电脑,只有这一点点光亮;手机里放着纯音乐,音乐声、键盘的敲击声、呼吸声混在一起,仿佛混为一首协奏曲。
写之前打开网易音乐,看到了一句“音乐的力量”,忽然就想写写关于音乐。
小时候,我生活在农村,完全没有现在的孩子,物质条件那么优越。听歌、听故事、听英语等等一应俱全,从小就开始熏陶教育。我大概5岁开始,才开始接触音乐这东西。那时,我20岁左右的老叔不知道在哪弄了一台放磁带的录音机,里面放着舞曲,记得好像是晚上,他们一群小伙子在屋里跳舞。当时我觉得好好听,听着听着也不自觉的跟着音乐摆动起来,虽然不会跳,却是很享受那样的节奏和旋律。
之后那几天,他们开始放流行歌曲,记得很清楚,放的是郑智化的《水手》,那应该是我知道的第一个歌手了。不懂他唱的什么,就觉得好好听,和我以前听我爸妈唱的完全不一样的风格。我爸妈唱的是《英雄儿女》、《回娘家》、《在希望的田野上》,其它的都记不起来了。
可能是受父母的熏陶,他们唱歌好听,所以我从小就很喜欢唱歌。小学的时候,我是班里的文娱委员,全学校170多个学生,一共只有3个唱歌不跑调,我是其中一个。可想而知那时的农村音乐资源多么的匮乏,音乐普及率之低,那时我们那都很穷,几乎买不起电视,录音机不算刚需,更是奢侈品。现在的孩子几乎没有唱歌跑调的,音乐几乎无处不在。
到小学6年级,转学到城里读。记得那是1992年,城里电视早就普及,我们家穷,还买不起,就挤在邻居的姥姥家看电视。我接触到好多电视剧主题曲,和《水手》的风格又不同,有《射雕英雄传》主题曲、《新白娘子传奇》主题曲,小伙伴们经常一起哼唱。
到初中的时候,我第一次听英文歌和摇滚乐。初一的时候,教英语的是一位非常年轻的女老师——Miss Lin,当年她应该刚刚毕业来教课,年龄大不了我们几岁。她很时髦,家庭条件应该也很不错,记得那时她穿了件800多块的裙子,九几年的800多,相当于现在几大千了。她和我们打成一片,我们都很喜欢她。一次英语考试前,她答应我分数超90就去滑旱冰,我运气不错,完成目标。那是我第一次滑旱冰,也令我这个农村娃大开眼界,城里还可以这么玩,哈哈!
那天她还带我们几个同学去了她们家,她放了首英文歌,是卡朋特的《Yesterday Once More》(昨日重现)。缓慢的旋律,磁性的嗓音,一下子抓住了我的神经。西方流行音乐的曲风、伴奏乐器、歌手的演绎方式,带我开启了另一个音乐世界。当时能听懂几句,所以没有陌生感和距离感。那是我英文歌的启蒙歌曲,激起日后我对英文歌的兴趣。
初三的时候,班里的男同学大胆起来,也许是学习的压力,也许在我行我素的青春叛逆期,就是这么随心所欲、恣意飞扬。有一段时间,一到中午班里就放Beyond乐队的歌。粤语歌词、摇滚曲风,不羁又怀揣梦想的年轻歌手们,用音乐带我走入青春岁月。后来听闻黄家驹摔下舞台,英年早逝,无限惋惜。
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店卖CD碟,想不起怎么找的这份工作了,机缘巧合,命运的引领吧。老板是一位大学老师,他很喜欢音乐,在我看来,他是一位很精钻细琢、有情怀的人,所以他店里音乐种类是音像城里最全的。有古典音乐、新纪元的电声音乐、西洋乐器、中国古典乐器、欧美流行乐、港台流行乐、国内流行乐,我几乎接触到全部的音乐种类,打开了我的音乐视野。那时很年轻,听不懂什么莫扎特奏鸣曲、李斯特的协奏曲,能听个维瓦尔第的《四季》已经是我能欣赏的极限了。我喜欢听欧美流行乐,那时候好迷后街男孩,他们那时期所有的歌,我几乎都会唱,卡拉OK也必点。过两年后街歌出的少了,开始喜欢玛丽亚凯莉,迷了多年,前年还在成都看了她的演唱会。那是当年在店里的梦想,多么的遥不可及,没想到有实现的一天,还多谢老公给的信息,让我有幸如愿。
那时接触的纯音乐和流行音乐太多了,纯音乐我喜欢听新纪元的电音风格,喜欢神秘园、英格玛、梅德温一类的。流行音乐旋律顺耳的我都听,那时流行王菲、张惠妹、萧亚轩,男生忘了,只记得当年有个男生来找了几次周杰伦的歌,之后看到周杰伦的第一章专辑,好像是范特西吧。
感谢那段工作经历,让音乐沁入生命,一生无法剥离。也感谢老板唐老师和任姨,我们现在虽不大联系,但我由衷感谢他们当年的信任、赏识和对我的帮助。我那时很小,他们为人的品行,处事思维和方式,深深影响我,是除我父母之外,引领我成长的长辈。
后来,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喜欢听张学友,迷妹一般,被迷的神魂颠倒,嘿嘿。歌神不愧为歌坛的常青树,那些歌如今听起来还会动情,带你走入自己的故事中。我看过几次歌神的演唱会,每次都意犹未尽,期待下一场。今年9月还看了一次,50多岁的年级,依然是年轻时的嗓音歌喉,歌神不老!每年都等着听你的演唱会!
哇,想起伴随音乐过来的那些年,被拉回到过去。那些歌,那些音乐,那些年代的印记,伴随我从小到大,童年-少年-青年。一段音乐,就是一段记忆。伴随我走过兴奋、美好、快乐、自由、任性的青春时光。20年后的现在,流行歌曲铺天盖地,没有天王天后半分天下,歌手层出不穷,新人辈出。歌多反而不知听什么,很多歌曲也没有生命力,听了一段就不耐听了。我的歌单里,各种类型:纯音乐、欧美流行、港台大陆流行。我听鲁多维奇的钢琴,也听TFboys,多元化多曲风,长期听的几乎都是纯音乐,流行音乐隔一段就换一批。
如今的网络时代,几乎没有人再听CD,想听什么网上搜,应有尽有。时代不停的向前走,万物更新交替,迭代升级,再过10年,我的孩子20岁左右,那时的音乐会发展到何程度?他是否也会记起音乐伴随他长大的记忆?我呢,那时听什么,会不会还在期待歌神的演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