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读完陈行甲《在峡江的转弯处》,感觉陈行甲可以算一个归来的少年,而且还在努力地奔跑。
那时,我们那一代人都是草根,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那时的少年,既有少年本该有的善良、感性、纯真,又有现在大多少年所没有经磨砺后的成熟、坚韧、拼搏。早早地随生活步入社会,所谓“尚未佩妥剑,转眼便江湖。”
那时,我们那一代人都是草根。尽管都是草根,也有路边的草根,还是远山的草根。相比而言,陈行甲还不算远山的草根,父亲是一名税务干部,中学时,随父亲工作调动迁到城郊。父母一方有工作,比父母都是农民的还是要好很多,至少学费是有保障的。最近看到文章介绍河南省原副省zhang王明义的艰辛求学路,其中的难不是眼泪能够冲淡的。
那时的少年大多是需要帮助父母干农活或家务的,尤其是”双抢”的时候。时至今日,每逢暑假期间的雷阵雨,我就心有余悸,正吃着饭,电闪雷鸣,就得抓紧放下碗,跑去晒谷场收稻谷,大多时候稻谷没收完,雨就下来了,不到半个小时,又太阳当空照,心里那个气呀,现在的少年基本上没有这种体验了。
《致陈行甲兄的一封信》(不要辜负我们对你的怀念)一文中,说到陈行甲不仅“鼓舞着体制内还保持着年轻心的人,也增强着体制外的人对体制的一些信心。”“你在,让人还能看到些许的亮光,你走,此地只剩一地鸡毛。”此文写得很有人情味,看完,深为感动。但文中的一些潜在观点(也许我理解错误)不是很认同,当然,也许是时间推后了几年的缘故。
因为本人在体制nei的职位低,我接触到体制内的朋友或同事的职位也不高,感觉大多的朋友或同事还是能够很敬业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有拿一份工资做好一份事情的觉悟。脱贫攻坚、防疫抗洪涌现那么多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就是例证,更多的是默默奉献的同志。只是陈行甲职位更高,更显眼,做得更出色,更具少年心,奔跑得更努力。
职位如鞋,冷暖自知,合脚就好。年轻人适当穿大点的鞋,让脚有成长的空间也是对的,哪家大人给孩子买鞋子又不是这样呢。穿小鞋固然难受,但换不到合脚的鞋,又没有练就铁脚板,总比没鞋强。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咽下一枚铁做的月亮”的诗人已走远,勇争金牌的残奥健儿正努力。撸起袖子加油干,是一种积极的令人敬佩的生活态度,工作是一种体验,人生也是。只要有心,无论什么职位,都能做一点有益于社会的事情,有一份力,发一分光就好。
很多自媒体转载了陈行甲《在峡江的转弯处》的同名章节,我也认真看了两遍。其同学评价陈行甲为“奇葩”,我斗胆试想,他的“奇葩”可能在于位处县wei书ji时仍保留了少年时受母亲影响而根植于内心的善良、追求完美的纯真、敢于斗争的无畏,而又激发了草根少年早经世事的坚韧不拔、自力更生、背水一战的男子气概。那代草根有着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拼命追求。陈行甲在自己追求的同时,也尽力维护本县百姓能够公平地追求他们各自的美好生活,帮助他们更快地逐步实现人生的小目标。
本书转战公益的章节(你好,我的下半场)更精彩,人生下半场,归零再出发。因为转弯,因为怀念,更因为少年,因为奔跑,陈行甲的公益事业得到很多人的理解支持和认可信赖,做得风生水起。
在**书上看到一位年轻的北大人写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谋万人福。”很受启发,人生的意义应该就是这样的吧。陈行甲在职是为“谋万人福”,辞职做公益同样是为“谋万人福”,殊途同归。
五十岁左右出走半生归来的你,还是不是那个努力奔跑的少年?
2021年8月26日
注:因没有和本书作者联系沟通,本文如有冒犯,请告知,本文立删。本书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