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各类媒体反对批评教育的文章层出不穷,很多父母都在一味的鼓励孩子,让赞美代替批评,无论孩子做了什么,做得如何,都会加以鼓励和赞美
宝贝,你真棒!
宝贝,你真勇敢!
其实这类空洞的表扬,并不能解决孩子成长的所有问题,反而会让孩子误认为我已经很好了,不需再努力了,而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退缩。
虽然“过度批评”会伤害孩子的自尊,还会另他们陷入自我否定,妨碍成长,但是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批评,正确合理的批评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批评 ≠控制和羞辱
邻居的女儿洋洋很安静,不爱主动和人打招呼,每次碰到熟人都只是抿嘴笑笑,妈妈每次都会在众人面前数落她,你就不会主动问叔叔阿姨好吗?跟哑巴似的,闷声不吭,以后能有什么出息。洋洋这个时候更加不敢说话了。
生活中,经常会听到一些妈妈数落孩子:
“你就是胆子太小,你就不能勇敢点吗?”
“能不能快点?你就是做事太磨蹭了”
其实孩子有她自己的节奏,就像弹簧,逼得太紧,容易崩盘。
大多数父母认为只有按照我的标准,我的要求去做,孩子才是对的,否则,我就要批评你,纠正你。就像我邻居对女儿洋洋的当众批评,并贴上“没出息”的标签,就是典型的控制型批评,这不但对孩子的成长没有益处,更是对孩子的一种羞辱。
诚实的指出孩子的“局限和盲区”,孩子才能获得成长和进步
我的高中同桌小A, 是老师们公认的非常聪明的学生。
倚仗着这份天赋,他表现得很傲娇,课堂上遇到自己会的知识点,就直接睡觉,考试也从来不检查,非常潇洒。
有一次,他代表学校参加数学竞赛,获得全市前10的名次,这本是很好的成绩了,小A也表现出很满意,喜滋滋的等着数学老师的嘉奖
但老师最后不但没有表扬,还很直白的指出了他的不足,当面把他因粗心大意而造就的种种错误,详细的分析一遍,最后老师意味深长的说了一番话:
“我教过很多学生,你思维反应很快,也很聪明。但你目前取得的成绩与你的真实能力并不匹配。你今天的成绩远远低于你的真实水平,如果你一直这样下去,不思突破,未来总有一天你会后悔的。”
这番话语,如同一记闷雷凭空炸起,炸开了小A满满的自负。
那一刻,他终于看到自己的“局限和盲区”,并深刻的从内心意识到:
“原来我一直都忽视了这么重要的信息,原来我还可以做得更好!”
从那以后,他戒骄戒躁,克服自己粗心的毛病,认真对待每一堂课和每一张试卷,最后高考的时候,被自己心仪的985高校录取。
站在一个平等的位置,就事论事的进行批评沟通
大多数父母潜意识都会认为自己在孩子面前的权威是绝对的,自己高于孩子一等。
比如孩子想学跳舞,爸爸会说跳舞能加分吗?上次 数学考试排名都那么靠后了,有这时间还不如多刷几道题呢。
比如孩子书包弄丢了,爸爸会大声的怒吼,自己的书包都看不好,你怎么不把自己给弄丢了呢?
一般情况,针对事情本身,平和的告知孩子应该怎么做就好。这就是就事论事的批评沟通。
比如告诉孩子,目前学习阶段,我们首要任务是把分数抓上去,其他的可以等以后有时间了在慢慢学习;比如书包丢了,告诉他以后上课就没有课本了。
在尊重孩子自尊的基础上,让孩子明白自己错误的本质,以及因为这个错误,最终吃亏的是他自己,孩子才能从根本上意识到自己的 错误,学会思考并避免以后再犯同样的错误
结语:
批评不是叫孩子认错,而是叫孩子学会思考。真正的批评教育,应该是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过失,并产生改进的心理,继而达到警醒的作用。
所以,亲爱的爸爸妈妈们,在下次批评孩子前,先想想自己的语言和行动,会给孩子带来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