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件真实的故事,一家人围着6岁的儿子问他的理想,儿子说他想当医生。外婆说医生好,社会地位高。奶奶说待遇也不错。爷爷说除了工资还有其他收入。外公说更重要的是以后找对象方便。我满意的问儿子为什么想当医生。他说:“不是说医生可以治病救人吗?”
是啊!以上的故事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所谓的可怜天下父母心。孩子永远不懂父母的爱,可事实真的如此吗?你是否有了解过孩子的想法,是他喜欢还是你喜欢,是他认为还是你认为,孩子不是木偶,可能刚开始他没有能力去辨别、去选择,作为家长的我们应该去帮他、引导他,而不是单方面的命令他。很多时候,你累他也累,你生气他只能无助。当以下的事情发生时,你会怎么办?
有一天老师告诉你,你的孩子上课不认真听讲,总是“开小车”,希望你和他沟通下。然后你可能怒匆匆的回到家,指责孩子:“为什么上课不认真听讲”,“为什么总爱开小车”,“你要知道不认真听讲,落课了会跟不上,跟不上就考不了好成绩。”“你以后就想平平淡淡过没钱的生活吗?”看似是符合逻辑的一系列问题,但忽略了一点,孩子不认真听讲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这时孩子已经被你高高在上的姿势和责骂的言语而吓到,不说话,你越是厉害生气,他反而越不说话,因为在紧张的环境下反应慢和迟钝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你应该心平气和的坐下来和孩子一起找问题,问题出现在哪,怎么解决,可能孩子不喜欢这位老师;或者不喜欢这门课,听不懂所以不想听;又或者是被其他同学欺负了……,沟通的无效、夸大问题是促使事件升级的主要问题。
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各种辅导班,各种考试把孩子的时间安排的满满的,除了睡觉。考试成绩要越来越好,分数要越来越高,你有没有努力,有没有好好学习,比别人是差了还是超过了,统统体现在分数上。我见到过一个6岁的小女孩,除了正常的上课外,还要去上一大推辅导班,英语班、播音班、舞蹈班、模特班……,比成年人还要忙,还要累。我们对孩子的期待过高,这些所谓的辅导班一个成年人都未必能全部接受,何况是个孩子,他们的脸上应该是天真无邪的笑容,而不是疲惫。不要为了实现你未能实现的目标,而抹杀了孩子的童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孩子表现出来的一切行为举止,都体现出每位家长的行为举止,如果你骂孩子是猪,那么你家是猪圈。如果骂你孩子是笨蛋,那么你也不聪明。要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必须先成为什么样的人,要言传身教,做榜样。要想孩子学习好,你就陪她一起学习,看书,不要在他学习的时候你刷朋友圈。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你画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我认为得分高低和很多因素相关,不代表是学习不好,更重要的是独立和学习的能力。遇到某种事情刚开始可以先帮助孩子一块完成,让他接触、了解和经过,启动他的认知。然后碰到类似问题去引导他,让孩子亲手去做,去参与,你辅导,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接下来制造类似问题让孩子自己去独立完成,你监管,培养孩子成功的习惯和自信。这个阶段需要家长有耐心有方法的去实施,中间适当的加入失败,要告诉孩子失败是正常的,没关系,失败是暂时的没成功,可能要更加努力,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对成功和失败正确的态度。在这个阶段完成后,要植入分析问题和独立思考以及如何选择的能力,这方面还需要我们大家多多学习,培养孩子是条漫长的路,需要我们有耐心,有方法,认知更新,言传身教。如果您有什么好的见解随时欢迎您来共同讨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