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A.墨菲:飞翔的墨菲定律
很显然,如果我们要搜集罗列一些对生活影响最广泛的定律,“墨菲定律”一定排名榜首。比如:“任何事情,只要有可能出错,就一定会出错。”这条著名的法则在各个领域内广泛流行,还出了几百种衍生版本,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提出者就是爱德华·A.墨菲。尽管他洞察人类心理,但爱德华·A.墨菲(Edward A.Murphy)实际上不是社会学家,而是一名空军工程师,1918年,他出生在巴拿马运河地带,家族中年龄最大的5个孩子在新泽西上高中,他去了美国陆军军事学院,并于1940年毕业。同年他加入了一个委员会,从而进入美国的军队,并于1941年在美国空军部队进行了飞行员训练。在“二战”期间,他成为一名空军少校。1947年,墨菲参加了美国空军技术学院,在莱特空气开发中心——赖特-帕特森空军基地成为一名出色的研发人员。
对于他的性格,墨菲的妹妹碧伊·巴曼是这样描述的:“我的哥哥爱德华是个安静的天才,他从不争名逐利,只是热爱自己的本职,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一个性情沉静的人,对于前途没有什么企望和野心,这保证他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研究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正像其他天才所做的那样,只有保持与世俗社会的距离,才能在伟大的领域内展示自己聪明的头脑。
在这里,墨菲开始涉足高速火箭雪橇实验(美国空军项目MX981,1949年),并创造了墨菲定律。但墨菲自己并不高兴——至少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他没有忙着四处做报告、写书或做演讲,而是极为冷静。发现的过程起始于他在空军MX981项目中担任研究工程师期间,此项目是为测试人体在快速减速过程中对所谓的“G-力”(使物体具有在海平面处重力加速度的力)的承受能力。该试验运用火箭动力,滑橇在铁轨上高速滑行,然后通过一系列液压制动器在轨道尽头猛然减速,“飞行员”就坐在滑橇之中了。在试验的过程中,有人对测定滑橇飞行员——当时的空军上尉约翰·斯塔普所感受到的“G-力”的精确度提出了质疑。于是墨菲少校依据自己对高速离心过程中产生“G-力”的经验,提议把电子应力传感器连接到斯塔普上尉的安全带上,以获得更精确的测量数据。墨菲少校的助手便动手把应力传感器的电气接头连入安全带中,测试小组随后进行了一次预测试。这次用的是一只猴子,但是传感器没有显示任何读值。墨菲于是开展检查,却发现原来是助手把传感器的线头接颠倒了。一次失误导致的错误结果,让他陷入沉思。最后他宣布:“一件事情只要有可能做错,就一定有人把它做错。”“墨菲定律”从此诞生了,想想也是,事情总是这么奇妙,我们在生活中何尝不是如此?无论是科学实验,还是其他大大小小的杂事,只要你感觉有可能出错,最后八成就是以一个错误甚至无数个错误结束。在几个星期后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斯塔普上尉把墨菲少校的这句金科玉律“捅”了出去,顿时引起了轰动。一名记者问这名上尉:“为什么这个项目的安全记录如此出色?”斯塔普是这样回答的:“项目组全体成员遵守了‘墨菲定律’,所以我们最好地完成了工作。”他进一步简述了这条定律的内容,以及对他们开展项目工作的积极意义。随后短短的几个月中,墨菲定律就如野火燎原般风靡开来,成为各种媒体的头版标题了,比如《航空机师简讯》1955年5—6月刊等各种杂志报纸,连续刊载有关文章分析和研究,甚至国家宇航局“水星”号的几名宇航员也在一部海军训练影片中称颂了墨菲定律。墨菲的论断从此经久不衰,至今充满活力,成为美国空军,乃至全世界奉行的法则。并且,人们对墨菲定律不断做着更深入和更广泛地阐发,使它成为一个庞大的“定律家族”。
随此定律风行的,还有墨菲的另一段话:“精心而慎重的准备有助于防止灾难事故,应始终假定最坏的可能性,并据此进行准备。”还是听听墨菲的妹妹怎么总结的吧:“这绝不是悲观主义,墨菲经常说,不要指望有什么通断开关为你保险,开关始终处在接通的位置。当你在为生命悬于一线的项目开展设计时,成功之道只有一途。”
无论何事,都需要精心地准备。1952年,墨菲辞去了他在美国空军的职务,然后返回加州去追求自己的事业——飞机座舱设计,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火箭加速实验。他曾在船员逃生系统的设计中进行了一些非常著名的实验。在飞机领域,他也有着突出的贡献:包括F-4幻影中,XB-70,SR-71黑鸟,B-1长矛,X-15火箭。在20世纪60年代,他还曾为“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安全和生命保障系统中提供自己的才华。直到他1990年去世,都一直没有停止自己的发明和思考。
墨菲定律的原句是这样的:If there are two or more ways to do something, and one of those ways can result in a catastrophe, then someone will do it.(如果有两种或以上的选择,其中一种将导致灾难,则必定会有人做出这种错误的选择。)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一、任何事情都没有表面看起来的那么简单;二、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更长;
三、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的,不管你多么在意;四、如果你在担心某种情况的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了。
它揭示了一个长期被人忽视的真理:容易犯错误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弱点,无论科技多么发达,这个弱点都会一直存在,事故都会发生的。而且我们解决问题的手段越高明,面临的麻烦就会越严重。所以,墨菲定律对我们的忠告是,我们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应该尽可能想得周到、全面一些,如果真的发生了不幸,或者一些比较大的损失,那么就笑着应对吧,最关键是在于及时总结所犯的错误,避免下次再犯,而不是把头埋进沙堆,企图掩盖和遗忘它。
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事故,是人类难以回避的悲剧。它在即将返回地面时,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中部地区的上空突然解体,机上6名美国宇航员以及首位进入太空的以色列宇航员拉蒙遭遇不幸,全部遇难。“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失事也更加向我们印证了墨菲定律的无比威力:对航天飞机如此复杂的系统来说,它是一定要出事的,不是今天就是明天,而且出事是合情合理的。所以,人们要做的必须是首先接受这个现实,在一次事故之后,要积极地寻找事故的原因,以防止下一次的不幸。
有两种态度是不可取的,一是全然不顾事故的发生,不采取任何改进和防护措施;二是因为惧怕事故,从此放弃发展航天事业。这都不是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态度。人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上帝,当你妄自尊大时,墨菲定律会叫你知道它的厉害;相反,如果你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并且希望做得更好,谦虚地对待自己要做的事情,那么墨菲定律会帮助你做得更严密些,使你避免无谓的损失。
对于墨菲法则,很多深有同感的人也相继抛出了各种不同的表述:
1.你找见丢失东西的地方,总是你寻找的最后一个地方。
2.在股市的一周五个交易日,前三天每天都在涨,但你没注意;后两天,当你准备抛出时,却跌了。
3.作为一种概率,每天都有好的结果和坏的结果发生,二者的可能性同时存在。好的结果,没人注意。一旦出现坏的结果,只不过因为结果太强烈,给人的印象太深刻,就造成了一种必然的结论。但问题是,为什么我们下结论的时候,总是在坏的时候?
4.注意力问题正是墨菲定律的一个方面。往往我们关注什么是有选择的,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信息非常丰富,但我们通常以我们的内心需求与认识、接受能力做有限的选择,并且通常是线性的、片面的,主客观不协调的。所以有时事情发生后,我们注意并开始后悔。因此,我们认识墨菲定律的目的,就是为了打破我们内心认识世界的自我屏障,尽可能地让注意力发散和流动,观察到全局的变化。
关于墨菲法则,人们也不乏一些另类表述,这多多少少也会给我们带来启发。
1.如果第一次便成功了,显然你已经做错了某事。
2.如果某事不值得去做,则不值得你把它做好。3.重要的是,绝不记住忘掉的事。
4.当一切都朝一个方向进行时,我们最好朝反方向深深地看一眼。
5.当你知道自己所值几何时,你就会变成一文不值。
6.自动消失的问题总是会自动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