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这部书,是以八年抗战为时代背景,小羊圈胡同为主要的活动场景,以齐家一家的生活为主线。主要人物之一祁瑞宣,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在某中学里任教。他有学识,有思想,有气节,有担当。但是,在那样的战争年代,他作为一个四世同堂的和谐家庭中的长孙,承担着家长的责任。因为要考虑到全家人的生活与性命,他一直显得有些怯懦,只在他认为安全的范围内,维持个人的原则,而不敢逾越现有的生活规范,去创造新的历史。
他对战争的情势,看的十分深刻。鼓励老三走出去,鼓励许多人走出北平,去参加抗战,在抗日前线上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而不是,畏畏缩缩的索在家中。但是,他自己却从不敢踏出第一步。说是要考虑一家老小的生活,它不能不负责任地走掉,也不可能拖家带口跑出城去,然而,这终究还是他性格懦弱的表现。当然瑞轩自己也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他总是,忍气吞声地在敌人的制约下,勉强苟活,同时也忍受着自己对自己的鄙视,自我在心中的反省与责骂。
日本人找上他,他不怕,哪怕进入牢狱,他也做好了死的准备。日本人垄断控制了学校,他便辞了工作,不干也罢,为了家庭生活转而投靠富善先生,并在英国馆找到了一份差使。虽然不敢与日本人正面抵抗,但他一直在告诫自己,不要出卖自己的良心,不要给日本人做事。
他善良仁慈,面对,日本人欺凌下的,穷苦人民,他心中有深深的同情,不管谁家有事,不管是谁找到他,他都会帮别人想办法出主意,并且尽他所能去帮助。他一直认为自己是,一种躲在北平城下,苟活的,无耻的生命,但实际上,他的行为,也算是以一种保守方式的抗战。最后,随着老三的回来,他也加入了地下组织,开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想一想我自己,又何尝都不是祁瑞轩的影子呢?前段时间与我爸在讨论中印边界的战事,我曾想到,现在的中国一定不会再有汉奸,现在的我们有更深刻的爱国主义,因为国家更加强大,作为富国强民,我们也理应更加自信。可是如果当真发生了战争,又有多少人勇于冲上战场第一线呢?我想大多数人,也都还是要被家庭所牵绊的。即使是在现在的和平年月,我们不是仍旧,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昨天的生活吗?我们不愿轻易地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说好的健身呢?做好的读书计划呢?本打算的学习目标呢?有多少坚持下来,按计划完成任务了?
瑞轩一边守着自己的底线,一边忍受着自责,自鄙的折磨,每每听到国军节节败退的消息,他都无比痛心,又为自己的不作为痛苦不堪,每每看到别人为抗战做出的努力与牺牲,他都会进行一次自我怀疑与否定。但是他依然在这种煎熬中,无奈地度过一日又一日,期盼着胜利的到来。
听到别人的励志故事,我也总会鄙视自己一番,看到鸡血书,也会上进几天,但是多数时间都没能坚持下去,新鲜劲过去也就罢了。我有那么多的想法,可怎敢轻易跳出去呢?毕竟我也拖家带口,在前途未知的道路上,不敢冒险。
瑞轩最终认识到,虽然身在北平,在敌人的眼皮底下,但一样可以参加斗争,他加入了地下组织,起到重要作用,并最终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而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面对眼前的苟且,虽然执行力还不够,虽然不能立刻冲出藩篱,但我想,只要不忘初心,终究都会长成自己希望的样子。成长是缓慢的,是曲折的,是循环往复的,也可能是螺旋上升的,但只要在前进,或快或慢,或早或晚,总会越来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