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用微信时候的朋友圈,都是核心的家人朋友。
朋友圈也没有展示的期限选择。
只要你想看,可以把一个人的朋友圈,一直翻到他发朋友圈的第一天。
甚至那时候,连分组都是非常态。
我们没心没肺的在朋友圈里面各种吐槽,各种怨念,各种显摆,各种作秀,反正都是熟人,知根知底,没关系。
后来,朋友圈开始扩大。
同事、同学、客户、领导、合作伙伴……这些固然是要加的,毕竟很多时候,微信提高了沟通效率。
而平时参加活动,上培训课,聚餐Party,因各种原因聚拢在一起的人们,互加微信,也已经成了社交礼仪。
再然后,又兴建立起各种微信群,兴趣群、老乡群、校友群、同学群、活动群、车友群……
群友们又可以通过群互加。
所以朋友圈里就有了越来越多的各色人等。
一般情况下,只要是善意的微信加好友,我都会通过。
但有时加得匆忙,又忘记备注,过后有总些人不清楚谁是谁。
互加了微信的人,有些后来会成为很好的的朋友,但是有的加了之后,不仅没有进一步的沟通,甚至点赞之交都算不上。
所以,当朋友圈里面有太多不熟悉的人的时候,怎么发朋友圈就成为令人头疼的事情。
再絮絮叨叨,无所顾忌,把自己的生活细节、所思所想,都暴露在所有人的目光之下,确实让人有不安全感。
毕竟,朋友圈里不都是朋友。
因为自己大咧咧惯了,没有小心谨慎地朋友圈里面的人分成十几个组,每发一次朋友圈,都选择分组可见。
有时候,你自己认为是一条很普通的朋友圈,但是不同的人看在眼里,感受就不一样。
有时还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争执和矛盾。
这也太累了。
所以在那时,最稳妥的方式就是少发朋友圈。
即使发了也字斟句酌,因为每一条都属于呈堂证供,除非你删掉,否则朋友圈里的任何一个人,都随时可查。
但是人的心思是瞬息万变的,以前这么说,并不等于现在这么认为呀。
何况很多时候朋友圈只是一时的情绪记录,删了可惜,留着心虚。
发朋友圈的顾虑越来越多,久而久之,和个人有关的朋友圈就越发越少。
幸好,后来有了朋友圈三天可见的选择。
这个“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功能,我发现,越来越多的朋友采用了。
因为这个功能,兼顾到个人自由以及隐私保障。
一是避免了被人翻旧帐的风险,偶尔说错话,做过头,也不害怕被打脸;
二是可以比较放心展示自己的一些生活细节,不用担心被人(尤其是新添加的好友)查个底儿掉,没有个人隐私。
三是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不管你发朋友圈的时候,是哭是笑,是装X还是显摆,是得意还是失意,它们都只有三天的展示期。
之后,就成为只有你可以看见的过去。
所以,当使用这个功能后,我又开始喜欢发朋友圈了。
一些碎碎念,一些小情绪,一些生活行踪,也可以比较放心地发出来。
毕竟,三天之后 ,它们就隐藏了嘛。
如果你想了解一个人,而TA的朋友圈又只展示三天,那么,就多从现实中去了解TA吧!
毕竟,现实中的交往,才是最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