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三在上海打工期间,很少有人知道他是作家,不过他回到家乡就成了名人,他毕竟是省作协会员,再加上他特殊身份,一个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关于黄三从农民工到作家的事迹很有新闻价值.,报社记者新闻媒体争先恐后抢着报道,就连市电视台人物专访栏目记者也想抢先报道黄三这个新闻人物。
平时黄三很少回老家,长期在上海打工为生,因为逢年过节必须回家,就在这个机会市电视台人物专访栏目记者,消息特别灵通,黄三刚到家不久,电视台记者特地专门上门采访黄三。
黄三走上大街上普普通通朴实无华,没人会相信他是作家,而且是省作协会员,就连市电视台记者见到黄三,也感到非常惊讶,对于黄三是作家半信半疑,看到黄三省作协会员证书,并且亲手翻阅黄三在各出版社出版的文学专著和长篇小说单行本,厚厚一摞书有十几本全是黄三创作成果,不得不相信黄三不是冒牌作家,惊叹人不可貌相海不可斗量,出版的书和省作协会员证可不是造假造出来的,白纸黑字不容置疑!
黄三写作初衷并不是为了出名,只是出于个人兴趣爱好,他不想包装炒作自己,一般情况下很少接受媒体采访,能回避尽量回避,因为他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称为作家还不太够格,没有资格炫耀自己,新闻媒体可不是这样想,记者看中的是黄三特殊身份农民工作家,报道出来很有新闻价值,想方设法也要采访黄三!
市电视台新闻记者由乡新闻报道员陪同下,一起来到黄三家,黄三刚好在家被碰上了,想回避也回避不了,黄三家不再是过去低矮的砖瓦房,而是高大宽敞独家独院豪华别致造型优美的小别墅,这小别墅是黄三在上海收破烂赚得钱建成的,记者不是想宣传黄三是如何走上发家致富路,重点是想采访黄三是如何从农民工成长为作家。当然黄三成为作家的故事一言难尽,并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得清楚,黄三的作家故事可以写成一本书,也可以拍成电视连续剧,面对记者采访,黄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如何谈起,只能是记者怎么提问,黄三也就怎么回答,黄三很少接受记者采访,他显得特别紧张,因为黄三虽然有文才能写文章,但是口才不怎么样,而且普通话也说得不标准,地方方言和口音特别重,说得太快,记者也听不懂!
幸亏黄三代过课,为了配合记者采访,他不得不用普通话与记者交流,要不然会闹出许多笑话,因为是市电视台人物专访栏目,全市人民都可以看到,黄三不得不严肃认真接受采访,把出版的所有书都拿出来得給记者看,整个采访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记者成功地完成对黄三的人物专访,并且当场录音录相,
结果在电视上播放出来,黄三家乡好多人都在电视上看到了黄三,唯独黄三自己本人没有机会看到,因为他回家来之匆匆,去也匆匆,他已经回到上海继续打工了,他在上海居无定所,看不到电视,即使看到电视,也收不到他家乡地方台,他上电视精彩一幕可惜看不到,看到又能怎么样呢?他黄三还是一样回上海打工,并没有改变他打工的命运,当然乡政府也打电话要求他回来恢复工作,被黄三婉然谢绝了,还是打工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