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需要活在当下
我们都在说越长大越孤单,越单纯越幸福。小孩子的快乐就很简单,可能只需要一个积木,一个气球,一堆沙子,一个玩偶。那是因为他们真的会沉浸在周围的环境里,沉浸在当下,而不是期待环境来契合自己的喜好和欲望。不追忆过去,也不憧憬未来,全心全意的沉浸在此时此刻。我认为,中性状态其实是一种完美的状态。只要不沉溺于自己的想法、不执着于自己的欲望,你就可以获得快乐。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我们却渐渐失去了全心全意感受当下,沉浸此时此刻的能力了呢?有的人认为幸福是欲望的满足,这就有了知足常乐。尝试过,但结果收效甚微。个人觉得是因为我们在意的还是快乐这个结果,而且渴望去延长这个结果。比如我打台球,比如我全新全意沉浸在打台球这件事本身,有那么一瞬间,我感觉球都变大了,我似乎能看到球的轨迹,球运动变慢了,球杆与球碰撞的触感变的更敏感了。我无暇去想我过去留下了多少遗憾,也无暇去想未来该怎么办,这时候就是幸福的。但是如果说让为了让自己幸福就强行让自己沉浸在当下,就变成了舍本逐末了。我们渴望那些让我们能感知当下的体验,殊不知,这样的渴望却让我们脱离了当下。又比如看书本身是一件让我快乐的事情,但是如果看书的时候总想着:“书中的黄金屋和颜如玉”我读书的快乐和效果就都会大打折扣。
幸福是“消除”缺憾感
我们大脑在一刻不停地接收和判断周围的信息,会有取舍,会有渴望,对过去的,对现在的,对将来的,难以自拔。而幸福就是一种毫无缺憾感的充盈状态。当感到生命中并不缺少什么时,大脑就会处于休眠状态,不再追忆昨天,也不再畅想明天,不会悔不当初,也不会谋求未来。幸福不等于积极的心态,也不等于消极的心态,幸福等于无欲无求的状态。欲望越少,越能接受当下的状态。如果幸福等于积极的心态,那么消极的时候呢?万物皆有二元性,积极的心态中往往孕育着一颗消极的种子,反之亦然。古人说:“万般烦恼皆因心动”。儒家说的:“存天理,灭人欲”,皆是如此。我认为,过去就是过去了,没有回忆,没有遗憾,没有放不下的人,没有忘不掉的旅行。既往不恋。人之所以感到痛苦,很多时候是因为拿以往和现在做比较。
幸福源自内心的心境平和
幸福的人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快乐的人,因为人的快乐往往是有条件的,比如优渥的物质条件,渴望的权利,一件价值不菲的商品。欲望其实是主动选择的不开心。而真正幸福的人是可以平静的看待任何生命中发生的事情,安贫乐道,安富乐道,贫穷的时候能够平静的看待,富贵了一样能够平静的看待。平静的看待生命中的生老病死,这些事自然规律,人无法避免。内心的平静不因为外界环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幸福的感受来自自己的内心,不在别处。从根本层面上看,从自身以外的事物中寻求幸福,本身就是缘木求鱼。我们往往觉得,得到某个我们渴望的东西我们就会感觉快乐或是幸福,而实际上对事物的渴望会占据我们大量的心神,这是一种执念,然后当我们的渴望得以实现之后,往往便不再关注,这种快乐也只是一时的,并不能持久。
通过一段时间的阅读和学习,慢慢的尝试着内容输出,输出的只是观点,而并非事实。就是站在个人角度看待事实的看法,不具有普适性,所以,仅供参考。希望有不同意见的小伙伴不灵赐教,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我也能够从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