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很流行一个斜杠青年的说法,"斜杠"指的是不再满足一种职业生活方式,而是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化生活的人。
据某招聘平台《中国人力资本生态十年变迁白皮书(2011-2021)》调研数据显示,2021年有51.85%的职场人拥有副业。
斜杠青年的大量出现,无疑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一方面,人们有了更多的空余时间,可以去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人生;另一方面,互联网将世界前所未有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但催生了很多内容平台,另外网络让时间灵活,也给了年轻人更多学习新技能、连接新群体的机会。
"斜杠"一词则源于英文单词SIash(斜杠)出自纽约时报专栏作家迈瑞克阿尔伯撰写的。《多重职业:让工作和生活获得双重成功的新模式》一书。
随着社会化的发展,斜杠青年逐年越来越多,多元化已成为大家的选择方式。许多年轻人不满足于一种身份标签,往往会学习多个技能武装起自己。这种拥有多重身份的年轻人,有一个很" 潮 "的标签——"斜杠青年"。
有科学研究表明,人天生就有发现新奇事物,通过寻求挑战的施展才能和获得新技能的内在动力,即使没有任何外来激励,人也会自主行动这种行动的驱动力来自于对挑战和成长的渴望。这也是促成斜杠人士越来越多的原因。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每个人的体能也不一样,一般能做斜杠青年的人,第一职业已经做得很好了,如果本职工作都做不了60分的人,就不要去搞什么斜杠,否则一杆都没有一杆。
在主业做得还不错的情况下,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延伸一些相关的副业发展。
社会上斜杠身份的人很多,比如:樊登,樊登读书会创始人/作家/讲师/前央视主持人。大冰:作家/摇滚歌手/酒吧老板。
其实老一辈名人斜杠身份的人也很多,有的是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作家/书法家/画家。
在我朋友圈的很多文友,他们会写文字,也会摄影,会画画,也会演讲,因为文艺是相通的,他们都属于是斜杠青年。
我的好友一格,她会摄影,会插画,会写文字,会做品牌策划运营等。她已有出版插画类专业书籍,也有出版个人随笔集,她公众号也一直在更新文章,文章也写得不错,她也算是标准的斜杠青年。但是她的每一项特长在连一起都是相互有关联性。
她最后选择以插画为谋生,写文字为辅,也是一名自由工作者。
我朋友圈还有一个文友L,他在北京出版社工作十多年,但是他业余在微博分享一些出版知识,他自己也有在写书,同时把他所在行业知识系列整理成系列课程,对出书感兴趣的伙伴都很好奇加入,毕竟他本身就身处出版业,资深编辑,这方面圈子资源深厚。
他的出书私房课两月一期,轮番滚动,报名的人还挺多。同时L为他的本职工作很容易挑选到适合的作者,又额外获得了不错的副业收入,简直是一举多得。
我记得L在书中说,他的同事们找合适作者特别难,而L都是作者来主动去找他,他还不用费多少心思,拥有作者资源人数是同事们的N倍,自然他薪资待遇也不错。
L的主业在为副业加分,副业又在为主业培训筛选合适人才。这套操作模式简直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商业闭环,无敌啊!
只要你业余有碎片时间,你坚持学习,顺着内心的热爱,走着走着,自然而然地就成了斜杠人士。
其实像我们做互联网内容创业者,都可以算是斜杠人士,会写作、会运营、排版、编辑、写文案、咨询,销售等,但这些加一起也算是一整套系统工程,可以独立,可以拆开。
《双重职业》的作者麦瑞克曾给斜杠职场人提过建议:所谓的斜杠组合,最好是那些和你工作有关,而且是可以杠在互联网或者下班时间的。
在这里建议想做斜杆青年的人。先专而后广,"广"是为"专"锦上添花而已。必须有一个杆子为主为树干,再去开支散叶。主业和副业形成连贯性,相互赋能,最好不要相差太大。
希望我们都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实现多元人生,让生命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