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复述】
行动:最有效的,是即刻行动
- 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不管怎样,开始就好
- 精益创业的行动启示:把未完成变成已完成
最小化可行产品
产品是结果
产品是对素材、原材料结构性的整合、组织
被他人使用、检验
创造价值,使人受益
产品也是一种媒介
我们永远无法完全准备好:明茨伯格提出企业更应一边行动一边形成和修正战略
把批评当做一种信息对待:接收≠接受
对产品不断修正
克服过度准备:未完成→完成
克服自我防卫:乐于接受反面意见,慎重审视
克服沉没陈本:有勇气否定并重构产品(修正) - 像Photoshop一样分解任务:从工作的核心区开始
任务分解的“三明治模型”
操作性动作区间(认知复杂度低)
支持性思考区间(认知复杂度中)
核心思考区间(认知复杂度高)
选择合适中断点,任务切换损失降到最低
对不同认知类型的工作分层处理:图层工作法,集中处理同质性工作 - 三行而后思:在实践中,通过复盘积累智慧
我们应该如何去反思?
信息
预期
结果
进度
工具
情绪
阻碍
优势
缺憾
意义
三个关键点
及时反思
梳理反应链:一件事如何开始,如何发展,如何转折,如何结束,背后动因,阻力及关键节点是什么,这些相关因素又是如何串联成一条完整的反应链
关注意外现象
【读书感悟】
一个“敢”字谋杀了多少“怀才不遇者”。
你敢不敢将写的书评等小小内容分享出来,不顾他人随意的评价;
你敢不敢忠实于自己,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而非一直以大众标准来衡量该不该做;
你敢不敢马上付诸行动,即使想法还没有成熟…
敢,就意味着去行动,去实践。
我们更常于懊悔未做的事情。
没有尝试,只有做与不做。
我们永远无法做完全的准备,所以与其翻来覆去的思考,不如简单的考虑正反两面的情况,就做出选择,行动起来。
完美主义要不得,一直等待最佳的时机,期待做完全的准备再开始行动,却一等再等,无疾而终。其实哈,等时机更好常常可能是潜意识逃避的借口,你的大脑并不属于你,它欺骗你、诱导你做更容易更轻松的事情。
这里就要谈谈拖延症是怎么来的啦,这一点《学会如何学习》讲得很清楚:
内心中的“僵尸”即大脑,在面对特殊暗示时所表现出的常规和习惯性反应。这些“僵尸反应”,通常是为了让此时此刻更方便。我们常在那些让人不太舒服的事情上拖延。当你在脑海里想到那些不太喜欢的事情时,大脑的痛觉中枢会被点亮,因此你会把注意力转移到你更喜欢的事物上面,这样会让你感觉更好,至少暂时会感到更好。
番茄钟是解决拖延的一大利器。扯得远了。
选择合适的中断点是一个很好的启示。联想到小强讲时间管理中,提到当被打扰时应该如何应对。小强给出了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
内部打扰,例如突然有些想法或者想到某件比较重要的事情,这时候可以用3-5秒的时间将这些想法记录下来,处理完手头事情再来解决;
外部打扰。解决方案大致分为三类:拒绝,谈事实、说感受、给建议;协商;中断,花费3-5秒记录接下来的思路。
列清单是一种明确下一步行动的很棒的方法,经过亲身验证,的确很有效。我的方法是每天晚上写每日总结,顺便写好第二天的行动安排,一般个人三项,工作三项。之前用的是古典的“三件事”,觉得不太尽兴;又寻得晨间日志,使用了一段有时间,结合其他老师的晨间日志模板制作出适合自己的样式,内容包括年目标、月项目、周任务、每天行动、成功日志、时间记录、总结、花销等,囊括生命之花、成功日志和时间记录,用起来还算顺手。
行动并不是越多越好,古典提出“加减乘除”,而其中关键的其实是减和除,减少杂乱无章的事宜,细分任务至每一个可行的微小行动,强调的是聚焦。这个也符合《精要主义》中倡导的LESS,BUT BETTER。
韩寒说,明白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杨绛说,你最大的问题是想得太多而读书太少。
古典说,你听再多的课,不动手实践,就还会是之前的怂样。
鄙人就深陷胡思乱想的泥潭,难以自拔。所以,怂呀。
想要改变怂态吗?那就行动呗,从每天500+字的再思考开始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