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就是养个娃吗? 放!轻!松!”
珊妈的第2篇不严肃读书报告
“小祖宗哎,你别哭了,你到底想干啥?”
对着个小婴儿,我无数次又着急又崩溃,好想把娃一扔了之。
可是扔了谁接着呢?
所以咱当爸妈的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搞清楚小婴儿在想什么。
不过呢,小婴儿也想搞清楚大人在想什么,宝宝的学习压力大着呢!
所以快来,珊妈读书报告的第二期,让我们接着跟《魔法岁月》学习一下,0-18个月的小婴儿脑袋里在想什么吧!
想什么呢?
0-18个月的小婴儿
根据儿童心理学,我们可以大致给小宝宝们的心智发育列个进度表。
0-2个月:没有记忆能力,一切心理活动围绕自己的欲求展开。
2-6个月:发展视觉记忆,第一次认识到“我”和其他人的区别,开始意识到客观世界的存在。
6-9个月:发展出人格中最关键的“自我”意识,通过对母亲的爱融入了人类世界。
8-15个月:第一次违拗期来了!父母推销的社会规则和婴儿对外界的探索相冲突。
9-18个月:从不同角度探索事物,像“拼拼图”一样去认识世界。
18个月后:语言能力的发展,让孩子从原始的图像思维转向更高级的理性思维。
干什么呢?
0-18个月小婴儿的家长
现在你知道这个说着“火星语”的小家伙在想什么了吧?
总结作者塞尔玛的观点,要想养育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我们可以遵循以下原则:
①早期母婴分离绝对没好处,这是人类一生安全感的来源。
绝大多数中国家庭有坐月子的传统,啥产妇不要抱孩子、月嫂带着睡(要不然我请她干啥?)、每天由老人家照看……其实这破坏了孩子和母亲的天生纽带。
珊妈我强烈建议,除非是因为医学原因,新妈妈应该力所能及地多带孩子。实在是伤口痛,你们俩还可以躺在床上一起玩呀!
②婴儿对母亲的依恋是排他而独占的,父母千万别以为这是孩子“任性”。
任性?你想多了,宝宝还小,根本没这个概念。
2-6个月时,如果孩子“只要妈妈”,这太正常不过!
任何人想代替妈妈来照顾ta,ta都会觉得天要塌了。
其实这和我们谈恋爱时候一样,在热恋阶段,爱人不在身边就怅然若失。
你不在宝宝身边,ta也会“怅然若失”,这就是分离焦虑的产生原因。
不满足他们会怎样呢?
他们会陷入高度紧张的状态,哭闹、不吃不喝、排泄障碍、睡眠障碍……总有一款能释放焦虑。
咱还是别轻易尝试了,对吧?
③不用担心分离焦虑,这是他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个过程,顺其自然就好。
有没有觉得,从9个月开始,宝宝特别爱玩“躲猫猫”?
没错,他们都是小小“魔法师”,认为看见物体=物体存在,看不见=物体消失。所以他们都是这么躲猫猫的:
“黏住妈妈”的阶段不会太长久,很快他们的兴趣点就会转移到对世界的探索上。
所以妈妈们,你们觉得很累很崩溃的时候,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
因为越是能给予孩子充分的爱,他们越能放手去探索世界。
④除非出于安全或者公序良俗的考虑,不要刻意限制孩子的探索。
其实每个宝宝都是个天才!聪明又勇敢。
他们清楚得很,去探索意味着要放弃妈妈的保护、还可能遇到危险,但通过攀登、站立、行走,他们最终战胜了危险,这种大人难以想象的成就感给他们带来了原初的自信。
珊妹在学站的那段时间里,让人特别崩溃,无论是吃饭还是睡觉,她就像个不倒翁一样,不分场合地想要站起来。我一遍遍地重复摁倒-站起-摁倒的过程,直到她筋疲力尽(我也筋疲力尽)了才能睡着。
我想对那时候的自己说声感谢,谢谢我没有把她对新能力的探索看作是对为娘的挑衅,而是给她充足的耐心,去体验探索的快乐。
如果太过限制了会怎样呢?
作者通过案例说明,很恐怖哒!这样会损害孩子的认知能力,并导致孩子失去语言能力。
咱还是别轻易尝试了,对吧?
⑤孩子只是因为爱你,所以才会去学习社会规则,请给予他们更多的耐心。
父母就像“推销员”和“传教士”,要把社会规则推销给孩子。
可是别忘了,这些社会规则对小婴儿自身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他们只是因为爱爸爸妈妈,想得到认可,才去学习这些与自己兴趣相违背的事情。
当1岁以后的孩子发现“不”这个词的“魔法”时,家长们会觉得:
“不好!”“不要!”“不吃!”——臭小子,你这是要造反吗?!
如果错误地把这种“抵抗”放大,打压ta的“独立精神”,就会陷入和孩子的斗争之中,并且会持续很多年,养出个“不高兴”来。
所以孩子出问题,该吃药的应该是家长。
任何讨论孩子的的发展问题,都不能脱离ta的成长阶段。
对一个小婴儿来说,这个阶段最最重要的,就是无条件的爱。
不过呢,到了下个发展阶段,他们就会掌握一门新的“魔法”——语言!
对于18个月-3岁的孩子来说,语言就是打开世界的大门。
这么重要的事情,咱们还是单独讨论吧?下期的珊妈读书报告,咱们不见不散!
文 /珊妈@不严肃育儿(ID:T-reading)
大观家庭(ID:thedaguan)出品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内容合作请微信联系大观家庭(ID:thedag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