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上一篇的分享,我们都知道,需要多维度看待这个大千世界,但是如何可以做到呢?
《认知觉醒》这本书,告我我们:拥有一台更好的相机,并争取成为一个好的摄影师。
用相机的概念来理解多视角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因为它还包含了另一层含义——相机本身的差别。如果作者和我们,在同一角度拍摄同一辆摩托车,最终也会得到两张不同的照片。因为不同拍摄者,各自使用的相机的镜头、像素或对焦点可能都不一样。这样就出现了:有些人拍出来的照片不仅视野小,颜色偏差严重,而且可能是模糊的,而有些人拍出来的照片则更真实。
如果把我们每个人都比做是相机的话,因为自小到大,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学识等等,所以在看待同一个问题时,理解层次和还原程度也不尽相同。比如,有些人成年后和自己的父母越来越疏远,因为看不惯老一辈人的言论、习惯,接受不了他们对自己的关爱(干涉);很多儿媳跟婆婆不和睦,在带孩子的问题上矛盾不断;很多亲密的夫妻或情侣,也常常因为对同一件事存在分歧而互相怄气。
如果我们知道出现这种情况,仅仅是因为彼此的“相机”有所不同,就很容易明白:其实对方并非是存心与我们作对,甚至有的时候,他们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与我们相处。
如果我们确定自己的相机比他们的更高级,那就应该有“向下兼容”的意识——要么对其一笑而过,要么拿出自己的高清照片,耐心地向他们讲解什么是更好的,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对方拍出来的东西很糟糕。毕竟低层的事物不会也不能向上兼容,但我们通过引导,让它们不断升级倒是有可能的。
或许我们曾经也拥有一台:“落后的相机”,那就更应该体会和包容对方的立场了。在“相机”这件事情上,我们一定要保持觉知,要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视角偏误,时刻做好向上升级、向下兼容的准备。拥有这种心态,不仅我们自己能越来越完善,还能与其他人都合得来。
当我们清楚知道了自己的相机模式后,我们就应该肩负起,运用我们独一无二的这架相机,去秉持“总有一个更好视角”的观念,从而拍摄出最优质的照片。每个人都是生活的摄影师,不同的是有的人拍出来的照片更好看,而有的人拍出来的则很普通,尽管他们的拍摄对象是相同的。好的摄影师总是能找到更好的角度,他们更善于移动自己,围着“摩托车”(拍摄对象),尝试各种角度,最后选一个最佳视角。
同样是半杯水,有的人哀叹“只有半杯了”,而有的人惊喜于“竟然还有半杯”;同样是挫折,有的人沉浸在悲伤中无法自拔,有的人则认为挫折是上天给自己成长的启示;同样是工作,有的人认为自己是在给老板干活,所以能偷懒就偷懒,有的人认为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锻炼自己,即使没有回报也愿意尽力投入。
无论你当前处于何种情绪旋涡,只要自己愿意,总能找到更好的角度。只是有的人面对再好的事情时都盯着一点瑕疵不放,而有的人却能从任何一件糟糕的事情中找到闪光点并放大,忽视其他不足。
每个人都希望做一个好的“摄影师”,拍出精彩的“照片”,但成为一个好的“摄影师”是需要练习的。
那么究竟该如何摆脱单一视角的限制,在拥有了一台好“相机”的基础上,成为一个好的摄影师呢?
我们将在下一篇文章中揭晓答案,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