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以为走不出的日子,现在都回不去了——村上春树
假期回家,妈妈说要去表舅家走一趟,我说跟她一起去,妈妈有些惊讶地说,你想去呀,那就去呗,你也好多年没有去过了。
上一次去还大概是03年前,姥姥去世之后就再没去过。那是一条很讨厌走的山路,小时候不太喜欢去;那是一个很喜欢的地方,呆在那就不想离开。
妈妈说现在马路修到表舅家门口了,开车可以直接到。果然不错,一个多小时后,驶入熟悉的山门,山形依旧,却更葱郁了些。路越来越窄,心越来越急。一个拐弯,一条小溪横在前面,仿佛看到溪边有几个孩童在玩水嬉闹。
“妈,咱们把车停在这里,走上去吧。”我一边往小溪边上一块平地处停车一边给妈妈说。
“这样也好,开上去了路窄也不好调头。”妈妈以为我是怕路窄了回来时不好调头。
我们拎着东西下了车,我沿着小溪往上走。妈妈责备说“你放着大路不走走那小路干嘛。”
“走这近呀!”我沉默了片刻说。
“哟,你还记得呢!”
“我当然记得呀。”
是啊,都二十年了,我还记得。可是,这条路我怎么会忘记呢,这是通往童年的路。不止这条路,这里的一切,我都没有忘记,也不会忘记。二十年,这里和山外面一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村的路平坦了,村里的小楼多了。村庄里鸡鸣狗叫声音和小孩嬉闹声音却稀疏了……
“你知道这是谁家的房子吗?”妈妈指着靠马路边的一栋二层小楼问我。
“我记得以前这里是个菜园子,边上还有好几棵果树和一小片苦竹林,往那边走就是张三妹家。”
“这房子就是张三妹家的,人家现在在外挣钱了,你看这房子盖得多好。”
我没有接妈妈的话,眼前浮现出的一些旧模样,嘴角上扬。
“不过他们(张三妹)也没有住这里,都在外面打工,两个孩子和他爸妈在这………”妈妈继续唠叨着。
现在这种情况很普遍,不只是张三妹他们家这样,村里很多年轻人在城里甚至外省打工,在老家农村盖了很宽敞的房子,只住着老人和小孩。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回来,像做客一样的住上几天。
很快,表舅家的房子也在小树林里若隐若现了。尽管出发前先打过电话了,最先知道我们来的不是表舅家人,而是他们家的大黄狗,紧跟着表舅一家子都出来了。
表舅家也是只有他们在家,表哥他们年轻人都不在。放下东西,和老人招呼寒暄几句之后,我就和表舅说我四处走走。
记得有几个小伙伴家住后山这边,就往后山走。上后山的小路没变,只是没以前那么宽了,杂草多了些。路边的几棵老杏树还在,旁边多了些樱桃树;那排让我过敏几次的漆树,也不见踪影了。本以为能遇到几个人,却只发现几处倾塌的土坯房,院子里已是荒草丛生。
转了一圈,来到竹林处,竹林比之前大了,开始往山上延伸,这些年竹子用得少,除了吃竹笋,就不怎么砍伐。记得小时候,每到长竹笋的季节,我们几个小孩就偷偷的去掰,每次掰回来都要挨说一下。那时候竹子多数用来编织用具和卖钱,所以是不让随便采竹笋的。
走过竹林,又来到小溪旁,这条小溪从后山深处来,流向前面的山里去。我没有去过她的源头,也没到过她的尽头,这是我一直想做却没有做的事情之一。
来表舅家的日子,有很大一部分时间都陪伴着这条小溪。和小伙伴们洗东西,挑水,捉泥鳅,嬉闹……都在这溪边。多少笑声和泪水都被这哗哗溪流带走。
掏出手机,想拍些照片,又收了起来。二十年了,青山依旧,溪水还流,而那些改变了的都是照片里留不住的。
在表舅家吃过午饭,我们就往回走了。回来的路上,妈妈给我说起那些倾塌房屋的事:有些是在外面挣钱了,不回来了,有些是搬到交通方便的路边了,有些是人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