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住在上海的一所老式小区,邻居都是几十年的老朋友,见了面常常是家长里短、无话不谈。早上在弄堂口遇到黄阿姨,拉着我说了半天话,说着说着就谈起阿呆。
“侬晓得伐?刚刚我在弄堂口碰到阿呆,穿了一身新衣裳,人打扮得清清爽爽,精神得来勿得了!”
-2-
阿呆是我们这个小区里的开心果,所有人都认识他。据说因为小时候发烧,烧坏了脑子,有点迟钝痴呆,持有精神残疾证。阿呆快四十岁了,没上过学,原来跟父母一起生活,父母去世后,阿呆一个人生活。好在他有一个很爱他的姐姐,经常回来看他。阿呆没有工作,靠政府补贴和救济生活。他也常到垃圾房边捡点废品,邻居家有些体力活,也会请阿呆做。
阿呆在小区里蛮受欢迎的,他很喜欢跟人讲话。无论遇到谁,都会很开心地主动打个招呼。遇到熟悉的爷叔阿姨,还能唠叨半天,告诉别人他早上吃了什么,碰到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社区里又有什么活动……他每天都在小区里转,消息还是蛮灵通的。老邻居们喜欢跟阿呆聊聊天讲讲话,不像其他年轻人,总是冷着面孔行色匆匆。陌生人在路上,遇到主动问候的阿呆,紧绷的神经都会松弛下来。
-3-
黄阿姨告诉我,阿呆最近的状况愈发好了,他得到一个新工作。小区原有一对老年外地夫妻做门卫,几天前,妻子不小心出车祸死了,社区请阿呆顶替。阿呆靠吃劳保和残疾补助生活,每月近3000元,门卫工作又有2000元,每月也有近5000元的收入。平生第一次有正式工作,阿呆买了新衣服,将自己收拾得干净利索。
-4-
正与黄阿姨聊天,张教授夫妇从身边走过。张教授也是这里的老邻居,黄阿姨的好朋友。最近老两口为儿子阿俊的事,都快愁死了。阿俊与阿呆同一年出生,也近四十岁了。大学毕业后,找了几份工作都不太适应,后来干脆就在家里闭门不出了。
“这么大一个人了,啥都不会做,吃饭要妈妈做好,洗衣服、搞卫生都是妈妈做。见了人一句话也不会说,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晓得做点什么,大概在上网打游戏。”
-5-
谈到阿俊,又想到刚才的阿呆,忽然间黄阿姨就感慨起来。你看,这两个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吧,天生的资质相差太远了。阿呆脑子烧坏了,智力水平连中等人都不如,没上过学。父母都是工人,家里还有一个姐姐,生活条件不算好。阿俊呢?一出生就是聪明伶俐的,父母都是大学教授,独生子,家庭条件优越。阿俊管教很严,从小就上各种补习班,琴棋书画无所不学,后来还读了大学。
可是你看现在呢?头脑不灵的阿呆,有工作有收入,饮食起居不用别人照顾。每天都活得很快乐,现在做了小区门卫,也知道把自己打扮的干净整洁。阿呆的生活充实快乐,虽是残疾人,却没有一点自卑感。见到邻居主动迎上去问候,乐意谈自己的日常生活,深得大家的喜爱。可是,那个天子聪颖的阿俊呢?如今没有工作,没有收入,甚至连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张教授夫妇每天发愁,想着等他们老了以后,这个儿子可怎么活呦!
-6-
阿呆与阿俊今天的样子,与他们的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
阿呆父母是普通工人,两人的性格都很和善。他们对孩子没有过高期待,只求平安快乐。阿呆从小有病,家里没人嫌弃他,反而对他呵护有加。记得每次出门走亲戚,阿呆骑在爸爸脖子上,乐呵呵的样子,感到很幸福。父母出门做事都习惯带着阿呆,所以他现在能自如与人交流,从未感到过自卑。父母过世以后,还有姐姐的疼爱。阿呆的点滴进步,都会受到他们的鼓励。
阿俊的父母则不然,他们对儿子的期望很高,管教也很严格。张教授是个严肃的人,无论阿俊做得有多好,永远都比不上“别人家的孩子”。阿俊从小就是在各种补习班里度过的,除了读书写作业,父母不让他做任何事。虽然琴棋书画无所不学,可都不是阿俊的兴趣所在。小时候的阿俊,胖乎乎的,也很活泼可爱,长大后却有点呆呆的样子,见了人也不会说话。阿俊没有考到一所好大学,毕业后也不能适应工作,最终变成现在这样。
很多父母都对孩子寄予厚望,从幼儿园开始便花大价钱,让他们学这个学那个,以为能够教育他们成才。其实他们恰恰忘记了,爱才是教育的基础,是比教育更重要的事情。一个获得爱的孩子,才能自信、自立和快乐地成长。教育是以爱为根,让一个人变得更智慧的过程。没有了爱的根基,教育不过是无根之木上的装饰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