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绿骏马
我加入了何帆读书俱乐部。这是一个很私人的问题,加入就加入呗,有什么好说的。之所以拿出来说,是把这事真的当成重要的事来做。
10月8日,我在《学习总是不爽的》一文中提到,如果谁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我要向他学习。没有人响应,这事就这么算了,虽然这是个问题。但是,这个时代总有一些人知道另一些人缺什么,焦虑什么,需要什么。几乎在同一天,何帆老师在得到APP推出读书俱乐部,隔空回应了我的关切——一年时间,300本经典,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靠,这么巧,这么厉害。毫不犹豫下单,不为别的,只为四个字——知识体系。
何帆,北大教授,个人简介很牛×。我不吹捧,因为不认识,也不了解,所以没有吹的资本和交情。但他夸下海口,用一年时间打通我的任督二脉,用300本书滋养我的自信和胆量。每周精读一本书,形成50个坐标,帮我描绘出一幅高人眼中的知识地图。我对这些书能不能读完表示怀疑,也对自己能不能跟上这么高强度的读书节奏表示怀疑。
这看上去根本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以身犯险,想试试。即使不读这300本书,在未来也会读别的什么书。现在有高人指路,为什么不跟着跑一段?北大教授的头衔,曾经云游50多个国家的经历,从事多年的政策研究,等等。这当然说明问题,更让我有信心的是,他愿意做这件事,愿意把读书当作人生的生活态度。
没有一个人会告诉你,给我200块钱,我把你打造成跨界高手。200块钱,你信吗?鬼都不信。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们要感谢这个时代,有人降低了修行的门槛,你可以用很低的付出,拿到通往知识殿堂大门的钥匙。在海一般的图书圣殿里,你真的知道自己要读什么书?此时,有人为你捧出一幅知识地图,你可以按图索骥,找到属于自己的圣杯,取一瓢属于自己的甘泉。
何帆老师这三天,提出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在不断的质疑中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
我以这种质疑的方式质疑自己,如何在一年内打磨出自己的知识体系?真的能做到?怎么做?所有的书都一一去看,所有的问题都一一回答,这就可以了吗?看书和提问同样重要,只看书不提问,只是在看热闹,只提问不思考,只会停留在很肤浅的层面上。积极提出问题,用自己的理解回答问题,大概是一条学习的好方法。常问自己为什么?怎么看?
第二个问题:著名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密涅瓦的猫头鹰只有在天黑的时候才会起飞。”密涅瓦就是智慧女神。他的意思是说,文化的繁荣往往出现在社会走向衰落的时候,你怎么看?
不同意这个说法。这是站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得出的结论,社会在发展,国家制度并非一成不变。不能认为这是某位哲学家说过的话就奉为真理。我国的发展在世界上绝无仅有,不同于历史上任何一种形式,旧时的观念和理论在新兴社会主义国家很多方面是站不住脚的。如果一味的套用某位哲学家的理论,在面对国家繁荣文化的前景下,会陷入一种悲观主义的认识,这种迷信哲人的观念不可取。
第三个问题:有些人并不思考,也能当一个正直的人,比如智商很低的阿甘。那么,当阿甘好,还是当苏格拉底好?
当自己好。这两个人无法相互替换,正如自己无法替换成另外一个人。阿甘是刺猬型的,不去想那么多,专注于自己认可的领域,擅长奔跑让他成为了英雄,内心单纯让他找到了爱情。如果一个人是这样当然很好。或者说,一个始终按自己认可的方式生活的人当然很好,一直到老,幸福到老。
苏格拉底是狐狸型的,他怀疑一切,不认为自己有智慧。即使他在与别人的反问式交流中找到了他人的漏洞,但他并没有拥有自己认可的答案。无知是一种态度,大概这不是一种谦虚,是真的不知道。
阿甘和苏格拉底是两种人,自己认为自己过的幸福那是最好。我认为,当苏格拉底要好于当阿甘,即使暂时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但当前的答案已经接近了自己追求的最佳目标,这种追求和怀疑一切的精神恰恰是读书俱乐部中每个人应该具备的。
回答完三个问题后,意识到:多问自己为什么,逼着自己走出舒适区是个好的学习方法;时代在发展,以往的理论无法解决现世的问题,必须有创新的精神;你是什么样的人,就去做什么样的事,否定你与你的人生无法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