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人劝,吃饱饭。
春节档的电影选了《哪吒2》,果然没有令人失望,确切地说,很惊艳。
看完电影的第一感觉——怎么能写出这么好的故事!
当时就是觉得好,也不知道好在哪里。
经过了一晚上的沉淀,那些情节的血肉慢慢褪去,终于露出了些灵魂的样子。
也许让我们觉得好的不是特效,不是剧情,而是曾经在我们心里蠢蠢欲动,说不清道不明的那些冲动,都被电影演绎出来了。
电影的主题似乎都围绕着两个字——“打破”
01 打破固有层级“仙、妖、魔”
在电影中,乃至我们的观念中,“仙、魔、妖”是分等级的。
无疑,道骨仙风的神仙自然是这个体系的顶级。妖和魔是这个正统体系之外被轻视的存在。
然而在电影中,这个稳固的体系被一棒打碎。
仙家可以心狠手辣,妖魔可以有情有义。
小哪吒瞪着他那黑眼圈说:小爷是魔,那又如何!
想起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先生的伟大不仅在于那些脑洞大开的奇幻故事,更在于他对宇宙众生的爱和敬畏。在他眼中,没有高低贵贱,没有等级差别,他笔下的妖魔鬼怪都可以那么善良可爱。
也许,这是这种包容和敬畏,让《聊斋志异》可以千古流传。
影片中哪吒说了一句话:
“什么神仙妖魔,不过是禁锢异族命运的枷锁。”
这个枷锁不仅套在影片中“仙魔妖”上,它何尝不套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
我们用习得的观念,定义优劣好坏,评判高低贵贱。
这个观念的大网定义评判的是别人,被套牢的却是自己。
02 打破传统教育
在《哪吒1》中,打破传统教育这一点就已经充分地体现出来。
哪吒的父母从来没有因为他是魔童转世而嫌弃他,反而给了他最无私的爱。
在《哪吒2》中,母亲临终前抱着哪吒说,不管你是仙,还是魔,你都是我的儿。
正是这无条件的爱,让本是魔丸转世的哪吒心中充满了自由、正义和爱。
在《哪吒2》中,对比加入了龙王敖光对儿子敖丙的教育。
敖光开始的教育,充满了父权主义,虽爱,却是一路的控制。
直到最后,他终于明白,孩子的路要自己走。
“父辈的经验,毕竟是过往,未必全对。你的路还需要你自己去闯。今后,忠于自己的内心去选择吧!”
“忠于自己的内心”,多好的一句话啊!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路要走,不要担心他跌倒、摔跤,这都是他成长道路上的必经之路。
只有亲身体验过,他才知道哪条路更适合自己。
人生不是非对即错,人生是一路的纠错系统,内心的感觉就是导航仪。无论经过多少弯路,最后终将会到达终点。
03 人性的多面性打破“二元对立思维”
影片中的申公豹,在面对哪吒、陈塘关百姓时,穷凶极恶。而当他面对弟弟申小豹时,显出了难有的温情。
小豹在问他在干什么的时候,他自知惭愧,无言以对。
李靖却告诉他,哥哥在保卫陈塘关百姓。
此刻,那个坚硬如石头的申公豹柔软了,他帮忙从城外配齐了陈塘关受伤战士需要的所有草药。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它们如影随形地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没有任何一条标准可以清晰地把它割裂开。
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换一个角度,换一个环境,换一个衡量标准,结果就会大不相同。
你可以不赞同一个人,但是,你要尊重他的选择。
境遇不同,心境不同,人生经历不同,我们眼中的对错、好坏、善恶,都不是真相。
04 “听从我心”打破自我束缚
当哪吒被穿心咒定住,母亲抱着他离世时,哪吒明知他若擅动,必定肉身破碎。可是巨大的悲痛让他根本不再顾忌生死。
正是这种发自内心的感觉,让他破碎之后的肉身,在“三昧真火”中不仅再次重塑,还补全了之前欠下的火候,法力大增。
“听从我心”“破碎”“重组”。
别害怕“破碎”,因为接下来就是“重组”了。
重组之后的我们,一定会迭代升级。
《哪吒2》的导演——饺子,曾经是华西医科大学的一名医学生。大三那年,他放弃了985名校的高才生身份,毅然选择了自己热爱的三维动画。
这个选择,曾经让多少人不理解。
但是,他还是听从了内心的声音,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默默耕耘。
其实,不管《哪吒》有没有成功,他的人生都是成功的。
人生最大的成功,莫过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而当你真正沉下心来做自己,无问得失的时候,上天会用他的方式馈赠你。
以上就是《哪吒2》我能记住和我能想到的。
影片中还有很多细节现在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那种灵魂共振的感觉。
所有作品都是作者心境的展现。
整个影片高度都凝聚着饺子导演这些年的心路历程和人生感悟。
希望这种“打破”的力量可以影响更多的人。
听从我心,看清禁锢,打碎枷锁,让我们的人生更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