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抛出的就是自我知觉理论,没有什么比成功本身对成功更好的催化剂,当他们成功时,做的很好时,他们能看到自己做的很好,上次本准备以这个为切入点写一篇论文,让学生体验成功,一直成功,在他们极限之前教师有意识的干预,打断,建立信心,激发动力,多好的切入点,可惜学科不适合。
我们应该先养成习惯,然后习惯反过来塑造我们,习惯的养成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一旦养成,就会变成一个自动化的程序,让你自然而然的去完成。而改变的两种方式,第一个特别长,说了等于没说,第二个等同我第一个,do it,就是这么简单,只限于你想养成什么样的习惯,而养成这种习惯应该是一种渐进的,不要离你的舒适区太远,到达你的拉伸区就可以了,一旦到达恐慌区,大部分都直接放弃,就再也没有养成这种习惯的想法了,适当的刺激,不要过度。
谈到了自律,更多的并没有那么重要,把注意力从依靠依靠自律来获得转变,转变到例行公事上去,我一直都自诩自己是一个特别自律的人(没和别人说过),才发现我并不是,我就是闲的,而如果我不学习的话,我就会特别的焦虑,学习是我的舒适区,并且仅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这些变成我的日常了,牙可以不刷,但学习必须每天持续,否则睡觉之前就显得特别的难受,看一下我正常的一天,6点起床去买早点,7点到8点训练,第一节课钢琴,第二节课练字,三四节课看学习资料,中午睡20min,五六节上课,七节等放学,四点半到五点半健身,五点半到九点半继续学习,十点多到宿舍,十一点睡觉,这个节奏到现在持续三个多月了,这就叫日常吧,并没有刻意去做,但是如果我那个时间段不去做这件事情,心理就特别难受,空落落的。花时间去创造例行公事,建立需要大量的自律我还有什么东西要改变,可能就是交流吧,每天和别人说的话很少,多与人沟通是重要的,尴尬也要说,挨打也要说。当你想自律时,控制自己自律已经消耗了很多能量,而我们所拥有的能量是固定的的,无论是身体能量还是心理能量,身体能量可以从食物中获得,但心理能量呢,是如何获得的,如果能每天的心理能量是固定的,就千万不要滥用,如果是消耗一空,增进式的,倒还是可以考虑,但实际生活中,我们获得的心理能量只能通过睡眠来弥补,或者身体强度越大,所能容纳的心理能量越多。
举了两个例子,阐述了一下认知的重建,当我们对同一事件做出不同的诠释之后,他直接影响了我们的感受和行为。
最重要的是Tal学生做的实验可操作性很强,很容易模仿,下一篇论文的切入点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