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中的我,上身纯白衬衣,外套镶白边的黑色毛线背心,下面红蓝格子半身裙,银灰色裤袜,脖子上打着与裙子同花色的领带,我穿上后,妈妈说这模样很像学生,尤其我梳着齐脖子的短直发,戴着眼镜。我也这样觉得。不知怎么,转而想到大同那么多所小初高学校,没有一所学校的校服能让人眼前一亮。
我记得当年上小学时,校服只有一套一一春秋装,是雪青色的。那时候所有小学的校服都差不多样式,只颜色不同罢了。天冷天热都只有长袖长裤,三年一换。到了初中,除了春秋装还有天热时穿的夏季校服,涤纶面料做的。白色的半袖上衣,深蓝色下装,裤缝处带白色竖条纹。背心很透,不费劲儿就可以看到里面。虽然轻薄易洗但很容易起静电吸灰。而春秋装则是深蓝色和蓝绿色搭配的,想一想就很难看,再加上布料质量不好穿在身,死气更甚于土。因此,这款校服就终结于我们那一届。再往后校服做成了类似于我母校高中的白色搭配深蓝色款式,说真的,猛一看还真会认成我母校高中的校服,仔细比较,才发现背后学校全拼不同,袖子上的花纹也有差别。
高中时代,校服和小学样式没多大改变,只不过成了白色搭配深蓝色。男女都一样,背后是学校名字全拼字母。夏季上衣是大的好似麻袋的白色半袖,女生天蓝色领子,男生浅咖色领子。裤子统一麻袋色——土黄色的布裤。拿回家试穿,那裤子都能装得下两个我,最后还是妈妈帮着裁剪缝纫过,要不然都穿不了。当年我最崇拜的本地一中,其校服也和母校高中样式差不离,只是女生是红色白色搭配,男生是深蓝色白色搭配,背后是一颗初升太阳似的红色种子被绿叶对托的图案。
那时,心里觉得只有二中校服最好看,比起其他学校来说,设计的更像赛场运动服,脱离了呆板的统一模子,相比较其他中学的校服来说要活泼些,算得上是让人比较喜欢的款式。一转眼,十多年过去了,现在我的高中母校校服还是万年不变样式。只不过,又多了一件很厚很肥大的棉衣外套,红色是主色调。大同快放寒假前的那段时间(大约冬至前后),天气很冷,就是那时候穿的。也许是为了统一着装才有的。这么两套校服加上一件厚棉外套,学校大概要收五六百元钱。看看材质,比我当时的质地实话说要差一些。有些学生,穿没多久,拉链就坏了,因为是塑料制品,而我当年好歹是金属材质。女生状况还好些,保持得还可以,比较整洁,但也有胖些的,一蹲裤裆就扯了。时间长了,袖口或者裤腿的松紧带变得失去弹性,拖拖拉拉,宽宽敞敞。有的男生就更不行了,新校服没用多久,平常打打闹闹,衣服就被扯破了,一动呼扇呼扇。袖口不松紧了,整件衣服穿得拖拖踏踏的,很颓废的样子。还有衣服上面涂涂画画,乌糟一团。严肃的校服成了涂鸦墙。
我在想,这么多钱却做不出让学生穿起来像样的衣服,实在匪夷所思。现代制衣业这么发达,做的衣服,可谓千奇百怪花样繁多,样式款式材质包罗万象,用心设计些真正适合学生穿的校服款式很难吗?
校服的历史由来已久,它的产生不仅是为了统一着装,杜绝互相炫耀攀比之风的,更是代表了一所学校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风貌。现代化的偌大校园,大家都穿一样的衣服(有的学校还对学生发型有硬性要求),一眼望去,分不出谁是谁。失去了个人特色自然没了比较。这个初衷可以理解。大部分人都经历过学生时代,知道做一名学生,起早贪黑很是辛苦,十多年前就提倡的减负减压的“素质教育”,不知道落实的如何?这且不论,而校服也是文化教育的一种折射,学生在读书时候,穿着校服的频率和时间要比生活便服多的多。但是万年不变的款式、沉闷的色彩搭配、死气沉沉的设计,穿在身上,学生的朝气蓬勃、阳光活泼被压制的丝毫不显。长久的待在那么多人的教室,已经略压抑,连衣服都无趣呆板,那么学生能振奋精神和鼓足动力进行学习和生活么?
国家对于学生历来极其重视,发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在考试改革等等上面,希望给予学生更多选择和发展。那怎么不能匀一丝目光关注一下学生常年都要穿着的校服上面?网上曾有一篇各国校服比拼的文章,除了中国,其他国家的校服不说多样化,也各具民族和国家特色。我想,样式新颖、剪裁独特、设计大方得体的校服,不仅体现了所学校其校风校史和文化内涵,还能让学生更有学校归属感,进而上升到我的母校是XXX的自豪感。如果学生穿着漂亮的校服,每天都精神奕奕的去上学,他(她)就会自觉的爱护和保持校服的整洁,自发的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是否合礼,潜移默化中会有品徳的改善,进而促进学校整体校风的提升吧。
这难道不重要吗?当然中国南北方因地域有气候和文化的极大差异,,一味地强求校服的风格不切实际,但用心关注、积极思考,就能根据各自的实情做出改革或完善。让学生觉得做学生很快乐,上学是件高兴的事情,真正从心里觉得认同和热爱,“看,我们校园很美丽,我们的校服也很漂亮!”
想到这儿,我觉得这是一件值得期待改变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