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有个朋友迷上了学日语,估计是日剧看多了的缘故。她本身就是学霸,大学时候英语四级、六级轻松而过,所以对接下来的日语学习也充满信心。
她很快制订了一个详尽的计划——
1, 报一个日语培训班;
2, 买一些学习日语的资料,特别是日常用语方面的书籍,方便每天练习;
3, 每晚挑半个小时背诵单词和句法;
4, 一周看一部日剧,锻炼听力;
5, 上下班地铁上看日语APP学习软件;
6, 准备一个笔记本,每天记一些新学到的知识。
过了一段时间,我们一起吃饭,问起日语学习的进度,她非常尴尬地摊开双手,“放弃了。”我问为什么啊?当初的计划多完备啊,我都想拿来作为模板。她说,也说不上什么原因,估计是年龄大了吧。
我们又聊了聊她当时的计划,总觉得这个计划缺了点什么,但究竟缺的是什么,我们也说不上来。
看到《跟各国人都聊得来》,我们慢慢也找到了答案:我们对于语言学习的一个错误认识,就是学习的整个过程就只有学习。
基于这个观点,朋友对于学日语的态度就是学日语,所以把自己搞的特别紧张。倘若她把学日语当作一种社交工具,可能心里会更踏实一点,学习的时候也会觉得很轻松,没有什么压力。朋友缺少的正是这样一种学语言该有的心情(愉悦)。
没有这种愉悦的心情,整个学习计划中就只有学习和再学习。一味的投入,不给输出创造机会,尽管可以短期内记住大量的单词,但是口语和听力却很难有进展。
我问朋友,为什么你不练习口语呢?朋友说是因为她还没准备好,有很多单词、句式还没学会,为了避免自己犯错,干脆等准备好了,再与人用语言沟通吧。石田淳在《从行动开始:自我管理的科学》里明确提出“最要的是结果,而能够导出结果的只有行动,与意志力无关。”
古川武士在《坚持,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中从行为学角度为我们介绍了养成习惯的三个阶段,每个人都具有对抗新变化、维持现状的倾向,这是人的天性。想要将好的习惯坚持下去,你需要的不是意志力,而是养成习惯的诀窍和方法!
《跟各国人都聊得来》让我认识到了这种思维方式所带来的恶性循环,正是因为恐惧没准备好,才一直不敢开口讲话。可是我们都忘了你永远都不会准备好,永远都有要学习的东西。说到这,我不得不承认,我们在学习学了那么多年,却始终没有真正学会该如何去学习。一是因为,老师只教我们背单词和如何做题;二是因为,我们以为学英语的目的就只是为了考高分。
《跟各国人都聊得来》强调了两点:
1、从学习的第一天起,你就应该尝试着去说,的确,我们有学不完的单词,我们的语法也永远不够完美,我们能做的不过是运用已知的知识,即使我们只学习了几个小时;
2、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总会有一些交流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来解决。
由此来说,学习语言之前,不妨改掉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重新去学习思考和关注,那么你就会明白你还有其他的选择,并且容易找到对自己来说更有效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