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厘米(二年级)——张南
一.情境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都是一拃,师傅和徒弟的标准长度不同,总长度不同。
2.冲突引出标准长度的必要
二、探完新知
(一)1、观察1厘米小棒
2、抽走小棒,观察两指间“1厘天的距高,感知1厘来的长短。
3、 举例身边1厘米长的事物。
4、利用学具,找哪些物体是1厘来,可以用小棒量一量。
(二)测量照片长度
1、利用小棒测量照片长度
长5cm,宽3cm (材刻度,起点为0)
2.列举多种尺子,认识尺子
0刻度(起点),刻度1,刻度2……
0~1是1厘来,相临的两个刻度间的长度是1厘米
3.测量方法
(1)一端和0刻度对齐,另一端风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3厘米=3cm
(2)如果起始刻度不为0刻度,也可以测量
终点刻度一起始刻度=测量长度
(3)尺子可以画线 ,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
(4)估一估
三、拓展练习.
1、用格尺比量出4厘米,求4千厘来的桥洞是多高?4+4+4+4=16(厘米)
哪辆汽车可以通过桥洞?
四、总结
说课《儿童立场下量感的教学研究》—张南
一.以《认识厘米》一课为例
1、追本溯源,思考本质背景
知识本质 儿童本位
知识本质:创造单位,测量是标准单位的物化和累加
儿童本位:理解长度单位
数学课程标准: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多维分析,参悟方向
(1)横向对比,把握核心
不同版本各有侧重,北师版侧用测量方法及应用。
(2)纵向分析.形成结构
知识水平,能力素养
知识水平:直观的活动经验,统一测量标准,后续几何直观
核心素养:三会
量感:量态的感知能力
数感:数的多少和顺序
量感目标:测量的意义,理解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能够估一估。
(3)探寻路径,培养量感
(1)情景冲突,初识量感。看、找、量。
(2)操作体验,丰富感量:量一量。
将测量单位有序累加.
(3)估测活动,内化量感。估一估
3、探寻路径,培养量感。感知生活,操作体验。
4反思沉淀,回归儿童
抓住生成资源,帮助学生理解。
非零刻度,数格子,
反思:
1.估测应贯穿始终,让学生有更多空间发展量感。
2.跨学科学习,探究类活动
第二节《用数字母表示数》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生活中有字母代表哪些事物或场所.
车牌,停车场,KTV.
2.用生活常见的字母代表的事物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猜一猜老师的年龄.”
用字母表示年龄
2.韦达用字母表示数,解决很多问题.
3.爸爸比我大30岁,怎么表示。 a+30表示的是我爸爸的年龄,不仅表示数,还表示一种年龄关系
三、深入探究
1、用多种方式表示数,虽然不是确定的数,但是也表示一种量
2、利用学习单表示价钱
给出水果的单价,设计几种方式买几种水果花多少钱?
四总结:
用字母表示数.
10月12日上午说课 《用字母表示数》
基于“儿童符号意识发展”教学研究.
一、教材分析
代数思想、符号意识、
感悟用字母表示数,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
符号意识主要指能够感悟符号的数学功能。知道符号表达的观实意义;能够用符号表示数量,关系和一般规律;知道用符号表达的运算规律和推理结论具有一般性;初步体会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符号意识是形成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经验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具有一定生活认知,由具体表示抽象具有难点,不能将字母表示为1个量。
数学目标:
1学会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
2.经历过程,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和符号意识,渗透符号化思想及初步函数思想。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享受学习乐趣。
三、教学过程
1.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体会字母应用广泛,简洁方便
2.互动交流,初步渗透符号意识,渗透数学型思想,感受确定的数,不确定的未知数,想受数学思想。
3. 谈论比较,感受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抽象过程:数与数量关系
突出数学本质,感受建模思想
a,a+30,体会数量关系;渗透代数思想
4、巩固练习,深化数学模型理解
模型具有广泛性和概括性
5练习再认,综合应用数 学模型
强化理解数量关系,渗透运算方法
反思:
1、让差错资源成为师生对论的生长点
2、让学生充分交流,积累丰富的经验
10.12上午关注数学本质,发展核心素养
(师大净月梦泽小学)——艾美容
一,优点.(评课)
抓住知识本质《认识厘米》,用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发展量感,本课是科学系统认识长度单位。借助事物丰富认知建立表象,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学习度量知识。
《用字母表示数》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用具体的数和算式到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从初步感知到有所需求,数的变化,由确定状态到不确定状态,数字表示进展和变化。
二.对数学教学的理解和做法.
调查:
如果数学是食物,你认为是什么?
数学教学的价值:开启思维,寻找智慧,增加理性,增加温度。
学会数学地思考,通过数学学会思考。
知道学生需要什么,不知道什么,想知道什么,愿意怎样知道什么。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可以透过现实世界错综复杂的表面现象,看清其本质,并将其为己所用。
数学终极目标“三会”
上好课?态度敬畏,能力锤炼,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会到成就感和乐趣
“趣”当先:
1数学好玩,精心准备教具
2小游戏——扑克牌计算。(对乘除法有初步了解)
24点练习.
练习混合运算
3、适时增趣.
(1)形式有趣.
目录课的学习
第一关·为“数”争锋,.组成一个四位数,组成的数最大的一组获胜,
填7个数字,数字最大的获胜,读数。大数的读法
第二关:痴迷24 。混合运算
第三关:不知去向 。方向和位置
第四关:乘风破浪,选择方法计算 。乘法
第五关:排除无难.估商,最高位是几? 除法
第六关:难分胜负。负数的认识
抽奖:可能性
(2)引入有趣.
正话反说游戏,导入探寻规律
4、仪式感
竞选课代表:自由申报,准备演讲,竞选演讲,投票
5、润色数学
一年数学绘本融入教学
二年年容道
四年魔方:分数、推理、染色、数图形,排列、幻方问题
如何使课堂灵动
亲身经历:世界上很多东西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亲身经历。智慧不完全依赖的多少,而依赖知识的运用,经验依赖,教师只能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磨炼。——史宁中
积累活动经验:
玩——做游戏 动——实践操作
悟——自主探究 用——解决问题
对于量感的认识,亲身经历体会千米有多长。
认识加法,动手操作感受合起来。
观察物体,利用模型观察操作,培养空间观念,由立体抽象到平面。
场地灵活,课后延续。由需而生,因势利导,贴近生活。
数学团队的做法:了解孩子的需要,做好教学前置设计,通过精心制作教具,多种形式开展课堂活动,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亲自动手,经历实践过程,发展学生的量感,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得以培养的目标,让学生把数学与生活联结起来,把知识与现实联系起来,能够适应未来的会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