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比想容易

     

图片发自简书App


孩子寒假作业有参观博物馆项目。原本想着过年的时候带他到南京去看的,因为婆家到南京很方便,现在开通了轻轨,正好没坐过,去体验下,也是不错的选择。

        在有这个决定后,我觉察了下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在这个背后是否隐藏着什么?

        我看到了我的小心思:常州博物馆我不知道在哪,一个人带孩子去多麻烦啊。到南京的话,我可以喊朋友一起去,他们经常去,对南京比较熟,可以让他们带我去。

        看到了自己的固有模式,碰到不熟悉的事情第一反应就是躲避或推拖。

        过年真的有时间到南京博物馆去吗?我不能确定。这只是我的预测,如果时间不允许呢?天气不好呢?朋友没空呢?发现可变因素太多。有太多的不可控因素是我无法掌握的。

        而且,如果不能成行,不要说孩子的作业,就是我本人而言,我会郁闷,心情不好。

        我把自己的心情交给了他人。如果我想成行,也不是不可能,那就是自己一个人带孩子去,同样是不熟悉的路,常州肯定比南京要熟悉。想了下结果,觉得与其被动的到南京博物馆去,不如自己前期先到常州博物馆去。有条件可以再次到南京博物馆去。

        上网查了下,原本在新北区,而且建得非常好,是国家二级博物馆。交通也很便利。

        想永远比做复杂,当我决定对自己负责,采取行动的时候,一切似乎都不是问题了。

        决定做事的时候,想一下结果,如果不是自己想要的,就可以调整方案。

        这算不算风险意识?或许也可以算吧。看到不可控的因素,避免。既不影响心情又可以有效做事,不失为一个方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