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精神分析,首先是分析这个词引起很大的争议。这个词是理性的,分析什么呢?谁分析谁?
我的很多同道开始学习精神分析的时候,很困惑,认为是分析来访者,结果很容易出现个案脱落,而且冷冰冰的分析,和很多时候“使用分析的技术”这个新防御之后的不适应,让来访者避之而无不及,他们会感觉“还能说人话吗?”。
也有的同行,认为是分析来访者的移情。那么你怎样知道这是来访者还是你的呢?这是很难区分的。往往你的一句话,带动了来访者下一句话,一些联想和感觉伴随着升起。一不小心,就落入了自己和自己玩的“意识游戏”里。
那么自己的感受还是对方的转移呢?应该说都离不开“自己的感受”,那么自己的感受是“对方转移来的”还是“自己被激活的”属于自己的呢?
说到这里,又离不开感受了。因此在自体心理学中,包括其他的如客体关系,经典的同样也注重这个部分,就是“共情”能力。在依恋关系中,甚至把这部分“理解他人世界的能力”承为很重要的“元认知”能力。
因为这是一个困难的分辨,所以精神分析体系中,有督导体系。而且形成了严格的设置,包括时间,次数等等。
所以,一个好的精神分析师,他需要具备一个是好的感知能力,另一个是好的联想能力。经过了自由联想能力训练的咨询师,他会更敏锐的和来访者同频,从而帮助其发现自己未曾意识的部分。帮他“遇见自己”。
分析,首先是分析的自己, 分析自己的感受。也就是从自己的感受中,去感受“转移”,在有些体系中用的词“移情”。这是一个广义的定义,以后会谈这个。
这个过程是很艰辛的,试想一下,你正在发怒的时刻,“停下来和愤怒一起”,然后又“去感受这个愤怒”,和“愤怒带来的联想”,根据联想去了解自己的情绪核心的起源。最后再直接面对这个起源。并非容易的事情。
而分析,正是在这样的“感受的土壤里”转化生成的结果,这个结果来自于来访者的转移,带给自己的感觉,通过自己的“消化”-再生成-反馈的过程,就是一个分析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分析自己从而间接地“分析”了来访者。
“来自于两个心灵不断走近的路上,一次次相遇,到达自己未曾注意的具有潜能的部分,就是一个分析过程”。
明显的,基于此的要求,对咨询师的要求也是高。可能,在感受转移的同时予以了反馈,而没有自己的分析过程,或者较少的分析过程,同样也发现是有作用的,而被称为主体间。主体间,更多的是一种理念,态度,人本的主体尊重的态度。基于相遇的同频,有映照反思的作用。
这里的感受与佛学的五蕴有共通之处,佛学说五蕴蕴含智慧。同样的,通过提高自己的感受能力,也是有助于更好的去帮助来访者。
“分析”不是分析,正因为如此,可以称为“分析”。基础是,感受,共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