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蛮喜欢卢广仲的歌的,感觉有一种浓厚的生活味。
早餐可以写歌,失落可以写歌,100种生活可以写歌,背对星空时感受到的渺小和脆弱可以写歌。
他的歌让我想到去台南的那些日子,吃肉粽,沿着弯曲但干净的小巷一点一点探索,在路边餐馆坐下来,掰开一双筷子,“啪擦”一声,老板娘就像电视剧里那样拥有热情淳朴的笑容。
都说长大以后,时间就被拨快了。有些人说,是因为日子单调,所以对时光的流逝不敏感。
迄今为止我还没有听到自己特别认可的答案,只是真的觉得时间在不同的地方是按不同的速度流逝的。
比如在我家乡的鲤鱼溪,那些木头式的老屋沿溪旁静静伫立,流水汩汩,鲤鱼摆动着尾巴,祠堂,老树,田野飘来的香气,古老的青石板......
总觉得那里的时间很缓慢,一刻能“抵十年尘梦”,当然是文学化的说法,但也接近真实的感受。
又觉得浙江绍兴的安昌古镇也是个时光凝滞的地方。冬季飘着黄酒香,腊肠成排地晾在屋外头,小狗在底下逡巡,嗅一嗅,又不敢吃,很馋的样子。
老人们穿得齐整,羊毛衫、鸭舌帽,个个像隐退的作家。出门一起在路边昏暗的小店里饮一碗黄酒,说着方言,声音不大。
河流上载着乌篷船,摇橹声嘎吱嘎吱。日光照在石头做成的老桥上,上面晾晒着小鱼干。那日光的颜色像很老很老的,因为太老了,沉淀出一种微醺的醉意。
有时候真不知道是这古镇上四下飘荡的酒香,还是这古老的日光,让我醉得像在一个梦里。
我喜欢这些老的日光,仿佛将时光像琥珀一样封存。
我喜欢缓慢的生活,悠长地去品尝生活的滋味。相信时间在这样生活着的人身上,也流逝地较为缓慢。
博尔赫斯写的小径分叉的花园,给我带来的感受是,我们无法活出每一种生活。
在享受着自己的生活的同时,总是会遐想另外一种生活方式会是怎么样?
一直喜欢看电影,看书。因为别人的故事给我提供了一扇看一看别样生活的窗口,以此,自己好像多活了一点。
以前可能会更加认可“生活在别处”,换种说法,对自己现有的生活总是有那么一点点嫌弃。现在更喜欢去创造一种自己喜欢的生活。这两者之间的角度有些微妙的变化。
前几天因为朋友推荐,看了一本叫《做二休五》的书。
一个普通(亦不普通)的日本男孩写的书,他提供了一种21世纪在东京这样的大都会“隐居”起来的“指南”。还蛮特别的。
说到他的生活,虽然跟挤高峰地铁上下班的上班族截然分流,但叙述起来,其实亦是细水长流的平淡。
那些生活细节我很喜欢,比如早起一定要大开窗户几分钟,让新鲜空气流通,空气活起来了,生活才能活起来;比如考虑到洗涤剂的污染,用万能的小苏打来清洁和洗衣服;比如会去路边摘野菜,自己用盐水处理银杏的果实;比如做任何事都不苛求完美,只要刚刚好就可以,不然会“觉得很麻烦”。
之前看过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有人辞职环游世界。有人隐居钟南山,租下小院一点点改变和布置,又开辟菜园自己种菜养花。有把生活打点得像童话一般的塔莎奶奶,也有50多岁忽然抛开一切家庭事务开始自驾游的中国阿姨。
越来越多的生活方式告诉大家的,其实并不是“你也可以像我这样生活”,而是“你可以去开创自己想要的生活”。
像《做二休五》的作者大原扁理,我最欣赏的也并不只是他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他选择的生活方式背后透露出来的个人独立的思考和精神。
在“做到身体垮掉反而会被夸奖”的职场环境中,他很清醒地质疑这根本就不正常,是大家在不正常的环境中生活久了,反而觉得一切是这么理所当然。
就像在一个气味浑浊的房间里呆久了,已经习惯那种浑浊的气味。
他选择了推开窗,选择走出房间来看一看,试一试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又会是怎么样。
如今已经过去5年,他感恩并且健康,继续过着不被大部分人所理解,但自己觉得很舒畅的生活。
这真好不是吗?
我喜欢大原扁理的清醒和勇敢,他是那个敢告诉自己国王根本没穿衣服的孩子。
然后他选择和创造他想要的生活,为了能够继续生活下去,他也接受自己应该付出一定程度的劳动的事实,并且去做了,并非完全逃避和罔顾现实的条件,把生活过得无以为继。
“人生不是被给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后产生的。”是要有这种程度的清醒和担当啊。
“我们吃,我们睡,等到我们很肥很肥了,就会挨上一刀,然后进入天国喔。”
你想,母猪会不会这样对小猪们说,而小猪们也以为这就是生活的真相?
我不想做这样的母猪和小猪。
倒也不必刻意做特立独行的人,但想做敢于质疑,敢于热爱,还有敢于张开怀抱去拥抱各种可能性的人。
整个世界 停止 不转动 很寂寞
走在海边 数着 萤火虫 好困惑
想要的生活怎么有一百种
不想掉进这深深 漩涡
整个海浪 摆动 柔软地 举起我
孤独给我 自由 犹豫得 好感动
想要的生活怎么有一百种
该怎么走 谁来告诉我 wow
《100种生活》卢广仲
生活有100种可能性,我想始终怀有这种肯定。生活有100种方式,我们无法活出每一种,但可以创造出最适合我们的那一种。
Why n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