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曾经红极一时的口号很多人都不陌生,只有学好了科学技术才能更好的在社会上立足。
一点也没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家有万贯不如薄技在身,人一定要会两把刷子。近代历史上的中国被西方列强殖民,我们在科学技术上一直落后于西方及某些国家。很多人都产生了崇洋媚外的思想,总认为进口的东西好,外国人比中国人聪明,动不动就拿诺贝尔奖来说事。
目前西方国家及部分国家在一些科学技术方面的确优于我们,这是事实,但是我们也不要忘了我们也有优秀的科学家。今天,就来看看2000多年前的华夏文明。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文化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有大家熟悉的孔子、老子、孟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等等。一提到这个时期,我们习惯性地认为就是思想主张、治国之道、人生法则之类的。其实不然,在天文物理方面我们是一流的。
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主张平等、安定、重视人才。著有《墨子》一书,在《墨子》中有《墨经》部分是专门写技术方面的知识,有大量关于物理学的知识。我们初中物理学的杠杆原理、浮力理论、光学、声学都在该书中有记载。书中关于光影关系、小孔成像等写的非常系统,被现代科学家称为“《墨经》光学八条”。所以说,啥是传统文化?除了“仁义礼智信”,我们还有很多优秀的科学著作。我们不仅要能诵读唐诗三百首,也能在闲暇之余读读先祖们留给我们的“先进生产力”。
根据《春秋》记载,“有星孛入于北斗”,啥意思呢?这就是公元前613年我们对于哈雷彗星的记录,而且这是全世界公认的对于哈雷彗星最早的记录,要比欧洲早6个世纪还多。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是吹的,像墨子一样的古代科学家还有很多。我们要改掉以往的“刻板效应”,总觉得古代人就是写写文章、发发牢骚。只是我们储备的知识太浅薄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国古代的一些优秀理论放到今天都不过时,学无止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