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白》是据凑佳苗的犯罪推理小说改编,由中岛哲导演,被冠为2010年电影旬报十佳影片以及第34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作品。
整部片子充满了阴郁、暴虐,想放松的人请不要收看这部电影,因为只能让你更加沉重。
刚开始看,以为自己找错片子了:实在是像牛奶广告,制服男女生,开心地哄闹着,温馨甜美的音乐声(这个插曲名叫《milk》,里面很多插曲都很好听)配的恰到好处。
老师穿着素雅,神情淡定,在班上乱做一锅粥的时候,可以平静的走来走去,慢慢的说着话。
老师基本不带感情色彩的说了,自己即将辞职,在大部分同学起哄叫好声中,又慢慢道:出自己年幼的女儿是被班级里的两个男生杀死,而不是意外死亡。
序幕拉开了。
因为未成年,纵然报警也不能怎样,所以教师的报复行动开始,所谓在学生的奶中下毒只是幌子。从思想上施压,找到薄弱点,让他们的精神防线全面奔溃。
让他们惶恐,直至自己亲手去毁掉最珍贵的东西,和自己一样在悲痛中活着,才是女教师的根本目标。
全篇由几个人的分别告白组成,案情逐渐清晰展现,每个人的个性成因也暴露出来。没有多余的语言,很多情节甚至没有语言,无声或只有配乐,让人静静的,或在慢镜头中,看着倒地流血的躯体、鲜血飞溅的场面。感觉时间好像静止在那里,内心有种挣扎而又找不到缺口的痛。
回忆整个片子好像都是黑白的,至少是灰色,甚至那些鲜血都是暗红色,一如开始出现的天空(我还暗自思忖,是不是他们的pm2.5也严重超标了)。
报复成功了。
对于b学生,我对他妈妈的反感,超过他。孩子个性上的问题,全职妈妈应该付很多的责任。可是面对承认错误的孩子,她不停地说可怜,而面对失去女儿的受害妈妈,她毫不慰问、致歉,甚至满怀怨恨。
孩子因为心理问题已经不能上学了,这个女人还粉饰太平,和善的微笑,请家访的老师喝茶,一如既往的优雅。看着儿子一步步沦陷,最终接受不了事实,就打算结束儿子的生命。让人想到一向懂礼貌、有教养的日本人,双面性之严重,在假惺惺外表之下都掩藏着怎样变态、不健全的人格。最终,她被儿子杀死,我吃惊自己并没有太多同情,只是有些悲凉的感觉。
至于a,很潇洒地对森口老师说过:听到了吗?啪,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消失的声音。
说这话因为他的妈妈在他年幼时抛弃了他,妈妈走的时候,他的心碎了,就感受到这种声音。
最后,轮到老师对他说:听到了吗?啪,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消失的声音,不,咚!这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消失的声音。因为a想用来炸死大家的炸弹,老师挪到他妈妈办公室,咚,是妈妈已经他自己炸死了。
画面缓慢后退,碎片恢复成完好的妈妈看他的照片,a想象着妈妈的样子,一切静好。可是忽然间,又快进成一切被炸成碎片……a同学痛苦之极,趴在地上不断哀嚎,这和他之前的玩世不恭,冷漠残酷的样子,形成鲜明的对比。
最后森口的表情,既有成功报仇的快感,更夹杂了一种凄凉:
这也是你重新生活的开始——我开玩笑的。这话其实是说给自己听的,即使报了仇,这辈子也无法再开心的重新开始了。
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包含了太多的无奈、悲怆。躁动的青春期不是形成悲剧的理由。
这个事件需要我们反思的是整个社会的问题,教师也只是弱势群体,(一开始说,学生发信息约见还能够被诬陷,足以见得日本教师的悲惨)B因为没有朋友,太孤独,就听了a的话,为什么会这样?
为什么看起来很乖的孩子会没有朋友呢?
而a的妈妈也不值得同情,变态的教育孩子,打孩子,拆开所有可爱的玩具,逼孩子想自己一样成为天才,早有建树。在孩子需要拥抱,需要一个平和的妈妈的时候完全没有负起责任,直至抛弃。太想引起妈妈的关注,对爱渴求,又不知道怎么去爱,是他的悲剧所在。
这么想着,作为妈妈,作为教育者,我们的责任是巨大的。
ps:最近追东野圭吾的书,一连看了好几本,都是很压抑的,其中《彷徨之刃》说的就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事情,被害者的爸爸是直接杀死了一个少年罪犯,就被警察盯上了。再想想,不论是否报复,用什么方法,都是没有赢家的杀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