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幸福感”就像指缝的沙,你越用力,它越迫不及待地溜走。
但是,沙子的运动,也并非无迹可寻。
靠谱地提升幸福感的方法,就藏在它的肌理之中。
1
生活是由一个接一个的选择构成的。
小到下一句话说什么、接下来的一个小时做什么;大到给什么人打工、和什么人结婚。每一个选择,都在其后或短或长的一段时间中,决定了我们,是否幸福。
做对这些选择,非常难。因为大脑这东西,远比电脑难懂得多。
很多时候,道理也都明白,但事到临头,无论在小事还是大事上,就是会莫名奇妙地犯糊涂。于是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之际,常常又做错了新的选择。由此导致生活过得千疮百孔的,真可谓比比皆是。
于是,我们只好把自己追求的目标降了一点点,变成了“做对尽量多的选择”。
在追求这个目标的道路上,最大的敌人,就是“情绪”。对抗这个敌人有一个杀手锏:
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理性思考的能力。
在通往幸福感的路上,这就是最重要的能力,没有之一。
2
举一个最不起眼的小栗子吧。
你花3个小时的时间做了一件作品,开开心心地晒在朋友圈里,一大群人来点赞。这时有个不太熟的人看到了,不知死活地留言说:
“你也太笨了吧,这也需要3个小时吗?”
你会是什么反应呢?如果自己憋着生闷气,好心情就这么毁于一旦。而如果和他对骂呢,不但亏掉了心情,还额外付了利息。
在情绪被刺激的这个瞬间,如果你还能够保持理性思考能力的话,就会马上明白,这件事情只是让你了解了世界上有各种不同想法的人,仅此而已。
如果更理性地思考,你就会想“他为什么说这句话?这个作品有更快的制作方法吗?他自己尝试过那个技巧,还是仅仅在臆想呢?”
看,事情马上向着另一个方向发展了,你走出了自己的情绪困境。甚至,如果因此想到了改善效率的技巧,那简直可以称之为“惊喜”。
而这,就是“任何情况下都能够理性思考的能力”带给我们的“小确幸”。
讲到这里,我们要讨论一下“理性”和“感性”之间的关系:
过于理性的人,还能享受感情吗?还能有爱吗?
事实是,理性思考能力完全不会限制我们去热烈地爱与被爱。
相反,它甚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爱与被爱。因为情感领域恰恰是比什么都更加需要正确选择的领域啊,不然怎么会成为“后悔事件”发生的重灾区嘛。
但是,面对“情绪”,我们就是很难控制自己啊!
所以,我们今天的主题,就是介绍一种专门针对这项技能的刻意练习:
冥想。
由于此前,关于冥想这件事的不同理解实在很多。东方、神秘、灵性……为了和这些”刻板印象“彻底地区分开,我在这个名词前面加了一个定语: 科学冥想(Meditation)。
3
我倾向于把冥想,理解成一种“大脑健身运动”。
就像去健身房练肌肉一样,冥想就是通过反复的刻意练习,去训练我们上面所说的“任何情况下都能够理性思考的能力”。
这件事能有多”科学“呢?
美国有一篇论文叫做《冥想经历与大脑皮层厚度的相关性》,这篇文章的研究表明:
在冥想的过程中,人的大脑皮层在增厚,表面积在增加。也就是说,冥想会让人变得更聪明。
这也是为什么在美国,很多高校和公司都开设了冥想课程或者冥想室。他们的名字有这些:
斯坦福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
谷歌
苹果
桥水投资
美国海军陆战队
为什么会这样呢?很简单,因为冥想真的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冥想,是如何做到锻炼理性思考,又如何能和“聪明”这件事扯上关系呢?
这就源于科学冥想的练习方式,其实与我们熟知的瑜伽休息术非常不同。
4
为了了解这一点,我们从科学冥想的三条原则开始。
原则一:第三方视角
这是说:观察冥想过程中所遇到的一切,同时要保持思维上的距离,不要加入情感判断。
比如,你冥想的时候听到了噪音,那么应该这么想:
“哦。那边有声音。它是高还是低?音量是大还是小? 好我知道了。”请注意,“噪音”这个词是带情感的,尽量不要使用它,就算只在思维中也尽量不要。
而不是:
“我去!怎么突然有噪音了?好吵啊!”
又比如,你在冥想中走神了,当你发现它的时候,应该这么想:
“哦。我又走神了。我刚才在想什么?好的我知道了,现在可以继续关注呼吸了。”
而不是:
“我去!我怎么又走神了!冥想好难啊!”
再比如,在你冥想的过程中感觉到烦躁,应该这么想:
“哦,我观察到了自己有点烦躁。它具体是什么感觉?有点像我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的感觉?我的身体在酸痛吗?我的大脑在抵触这种烦躁感吗?好的我知道了。”
而不是:
“好烦啊!啊啊啊!”
现在,你明白了什么是“第三方视角”了吗?
原则二:专注于当下
这是说,以最大的好奇心,去观察当下发生的每一个微妙的变化。
比如,当我们观察自己身体的时候,去好奇地探查每一个部位的细微感受,你会惊喜地发现很多东西,比如说:
双手放在大腿上的压力对于手的每一个部分都不相同
舌头在嘴巴里品尝到了难以用语言形容的味道
清晰地感知到心脏在胸腔里击鼓一般稳定有力地跳动
这其中的很多感受,可能你有生以来从未留意过。
又比如,当我们关注自己的呼吸的时候:
每次呼吸的长短、深浅都存在细微的差异
身体内跟随呼吸上下起伏的运动中,经常有一部分是自然的,另一部分是刻意的
不要去试图改变它们,而是去观察它们之间那些有趣的差别。
原则三:相信大脑的修复能力
我们大脑的底色,就像是深邃的蓝天。
虽然可能一时间被乌云遮蔽,甚至出现台风、龙卷风,显得气势浩大。但是,只要你不去理它,大脑慢慢地,自然地,就会恢复平静和愉悦,就像暴雨过后的蓝天一样。
所以在乌云蔽日的时候,最重要的事,莫过于一直记得蓝天的存在。
比如,在发生了一件事情,让你感到非常愤怒和沮丧的时候,应该这么想:
“这愤怒和沮丧并不像现在它给我的冲击和造成的幻觉一样,似乎无穷无尽,难以逃脱。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就算什么都不用做,大脑自然就会恢复平静和清明。所以没什么好怕的。”
在了解了科学冥想的三个原则以后,我们就会发现,它真正的作用,就是不断地引导我们,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
5
如何进行科学冥想呢?
只要五个简单的步骤就可以了。
步骤一:设好闹钟
可以从每天5分钟开始,在慢慢适应了冥想的节奏以后,延长到每天15分钟甚至更长。
步骤二:摆好坐姿
盘坐(左图)当然是可以的,但并不提倡不适应盘坐的人,硬要去盘坐。因为盘坐造成的身体不适感对冥想没什么好处。
其实简单地坐在椅子上,双脚垂在地面,双手搭在大腿上,上身挺直,不要倚靠座椅后背就可以了。(右图)。
步骤三:观察自己的感受
闭上眼睛,从头部开始,一个部位接一个部位地,扫描自己每一部分的身体此刻是什么感受,观察自己此刻是紧张还是放松,是愉悦还是焦虑。
步骤四:关注呼吸
让意识自然地专注于呼吸上。观察身体中的哪些部位跟随呼吸在运动。如果注意力难以集中的话,可以跟随呼吸数数,吸气的时候数1,呼气的时候数2,从1数到10再回到1,循环往复。
步骤五:走神的处理
在发现自己走神的时候,不要怕,轻轻地把意识拉回到呼吸上来就可以了。
看,冥想就是这么简单。
如果我们把感知和控制自己思想的能力想象成一块肌肉的话,那么每一次意识到自己走神、每一次把走神的思维拉回来,就像是一次”引体向上”,反复地训练着这块肌肉。 那么,肌肉越来越健硕,本就是题中应有之义了。
这就是关于科学冥想,你在开始的时候需要知道的一切。接下来,就是亲身去践行这种最朴素、最简单但最高效的训练方法。
持续下去,让自己的“大脑肌肉”,一天天地发达起来。 这会是什么体验呢?
扫描下面的二维码进入10万+播放的专栏《40天科学正念冥想教程》试试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