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都很久没有动笔,被小伙伴催着写、今天再次重新打开《理想国》,感触良多。思想性的东西果然还是能够穿越时空,与历史现实产生共鸣。有些东西,越了解,越发现时代中的人几乎没怎么变化,即便是科技上有跨越式的发展,但是整体来说,有某种不变的东西。
《理想国》以对话体的形式展现了柏拉图对政治天才般的见解。除此之外,在人物设定上,细节的把握上,也颇为深意。
行文一开始,设定的场景就是苏格拉底和格劳孔到比雷埃夫斯港,参加女神的献祭。
在此处已经预设了雅典城邦正处在奔溃的状态,一来是,比雷埃夫斯港是一个商业港湾,鱼龙混杂。二来,在此举办的女神献祭活动,根据脚注中介绍的“此女神系指比雷斯地方的猎神朋迪斯”,加上正文部分谈到这是第一次庆祝此节日,说明城邦已经被其他神入侵,而城邦政体最重要的是整体观念,这依赖于对某系神的信仰,而此已经传递出乱神的现象,即缺乏信仰。
缺乏信仰的表现就是商人的儿子,说话非常没有礼貌。让家奴叫住苏格拉底,仗势欺人,强行挽留苏格拉底。
(上图中:左边代表:商人的儿子:玻勒马霍斯,右边为苏格拉底)
除此之外,城邦中弥漫着“强者的正义”、“战争的正义”、“欠债还钱的正义”、“宗教的正义”这些非正义的正义理念。这像极了中国处在辛亥革命结束后,民国初年的场景,中国弥漫着各种主义,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实用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等,缺乏信仰的年代,国之不幸。
而实际上,雅典也处在走向没落阶段,信仰缺失。在伯利克里死后,领导推翻民主政体的革命者其中在比雷埃夫斯港就有10位。
《理想国》的序言中引用了柏拉图本人的一段话:“后来我年事渐长,深知在政治上要有所作为,首先必须有朋友,有组织,这种人在政客中非常难找,因为他们做事没有原则,没有传统的制度和风纪”。
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感触颇多。对于它本身来说传递出来对于政治的失望,政治中已经没有朋友,全沦为没有原则的政客。而由它展开,蒋介石在1925年时候也抱怨过政治的残酷与无情,让他和汪精卫之间由朋友变成赤裸裸的敌对关系,政治让人没有朋友。
柏拉图在面对此等窘境的时候,大呼推崇真正的哲学,强调由哲人王统治世界,世界才能消除灾难。其实说到底哲人王在《理想国》中,就是一种让大众接受的信仰。从高贵的谎言、到末日审判种种都是在试图劝服大众,接受哲人王。这是一种信仰,以信仰的力量来使得城邦长治久安。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缺乏信仰,政治权力内部相互碾压,政治权力外围不惜一切力量进入权力内部。
在这样的没有信仰的社会里,政客仅为政客,对权力的欲望使之堕落为动物,自身本来丧失人性,谈不上为人。而于民而言,也是不幸。
由一群没有信仰,没有人性的动物领导,雅典在伯利克里之后,民主制度推翻之后,又再一次由野心家推动复辟民主制度,后来又沦为寡头政制。由官风的腐化使得民风也随着腐化,雅典人再也回不去伯利克里时代的荣光。缺乏信仰,当真是精神缺钙,民之不幸。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