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一件事轰动了伦敦,也轰动了国人。是什么呢?女神艾玛·沃特森发动了“地铁上读书”的活动。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读过的认为有价值的书留在地铁里,书中夹着自己写的笔记和给其他阅读此书的话。使得书籍流动分享给不同的人,倡导全民阅读,使得物尽其用。然后有意思的一幕发生了,国人跟了这股洋流,也开始在地铁丢书。结果……尴尬了。
是这样的……
明星也来带起头来,还真热闹……
最后事态演变的很难看……
那么问题来了,“丢书”一到中国就变味,难道中国人真不爱读书吗?
首先答案是肯定的啊。
这是一份世界各国人均阅读量的图标,图中明显可以看出中国人的阅读量屈指可数。一提到韩国,以往的印象,就是韩流,彩妆,整容,娱乐。万万没想到这样的一个民族,阅读量也超过中国太多。图标里没有把英国单列出来,我查到一些数据资料:英国平均每年每人阅读64本。
除此之外,英国在“读书日”是搞得最全面的,他们把阅读日提早到3月6日举行,单是学校、图书馆、书店所举办的庆祝活动便超过1000项。
英国民众喜欢阅读,这种习惯也是从小形成的。我有一个朋友在英国定居,现在有了小孩,她经常会去孩子的学校里观察英国小孩的日常习惯,对于读书这件事他最有发言权。
她向我描述所有的小学生都有一本专门记载阅读的小本子,记一个学期读了哪些书,是哪一天读的?学校专门有地方存放学生当天交换的书。
学生可以把书带回家看。在教学过程中,有专门的小组阅读时间。几个人围坐在一起,在教师的指导下看书。低年级就由教师读给学生听。不仅仅是规定,阅读更多是学生的自觉习惯,很多学生在书包里装着厚厚的书,带到学校看。
课间也会看到三五成群坐在一起看书的孩子,现在连自己的孩子也爱上读书。于此相比,国人的孩子每天都在学奥数,应付繁重的作业吧。
大多数国人表示,中国版“丢书”更像东施效颦,更像炒作。现实是丢在车厢的书无人问津,乘客以为是别人用来占座的;有些书则被清洁工收走了;还有人抱怨车厢太挤根本拿不到书。而上海地铁部门呼吁乘客不要在高峰时段参与此项活动,称这样做可能给其他乘客造成不便。广州地铁也表示此举会影响公共秩序。
那又是什么造成这样的局面?
在中国策划这个活动的是“新世相”的公众号。他们的负责人在BBC的访谈里平静的表示,“我们是家公司,但并不是说公司就不能做慈善工作。但正因为是公司,我们的行动背后肯定会有商业考量。”所以很明显咯,这就是一场精心设计并且用来吸睛的营销活动,也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人不爱读书的问题。
中国知名作家慕容雪村向BBC表示,虽然中国社会重视教育,但中国人总是以目标导向来看待阅读,并不会把它当做一种消遣,或者通过阅读实现更高追求。更多的中国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要么为了高考,要么为了在留学时取得高分。人们经常会问某本书有什么作用,更多的目的性和功利心包含在读书里。
话说回来,小明哥的丢书weibo微博为什么带来那么多的嘲讽呢?首先是,真文青对伪文青的讽刺。其次英国更具备更深的读书氛围和底蕴,这在前面的文章已经提过了。最后,丢书活动的leader--Emma Watson更具煽动力和说服力。
这个姑娘早已出落为用智慧和才华逐步征服众人的女神,2010年艾玛剪了短发,上了时尚封面,还顺利晋升街拍女神。在千娇百媚的娱乐圈,艾玛从来不是腿最细的,不是最高的,身材也不够火辣,但她走红毯带风,气势逼人。
然而就在娱乐圈和时尚圈都向她张开怀抱、明明星途一片坦荡之时,2016年年初,艾玛决定息影。她为自己定了两个目标。
一是读书,“我给自己的任务是每周读一本书,然后为了我的读书会,每个月会额外再读一本”,她原本打算花一年的时间好好做性别研究,但随后发现从阅读与他人交流中,自己已获得甚多,所以之后想依循这样的方法继续学习,也想多倾听别人的看法。二是艾玛也在筹备与女权有关的艺术周和校园巡迴活动,以及架设相关网站。
她还被联合国任命为妇女权能署友好大使,自己有参与联合国的女性权益运动,呼吁性别平等。
读书和分享对艾玛·沃特森来说,是日常。而对于中国明星这算是一场读书分享秀。艾玛·沃特森本人就是货真价实读书人,她的趣味找到了这个活动,人设契合。国人的我们是活动找到了明星,投入热情和参与深浅会度有本质差别。
记得几天前在“圆桌派”的节目里,马未都调侃新世相的宣传语: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马未都笑说:唔,这口号好大!他显然不知潮水是什么,他以为他们家那个淋浴叫潮水呢?他改变方向,一掰就改变了。想想觉得蛮好笑。
只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可以爱上读书,少些噱头,多些真诚。想到曾经路过苏州的书店,门口挂着小小的板上,写着“遇上一本好书,不亚于坠入情网”。
转载问题:请联系本人,简信或微信:xiaxia510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