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的农村大多依山而建的。很早以前是,谁家男娃娃快成年了;家里的长辈就会和村里的族人一起,在村子附近找一块崖壁比较陡峭的地方,修葺平整后,沿着山体开始挖掘;先挖一个一人多高,半圆形轮廓的拱门,进门的地方修出灶台,再往里面挖是大厅,沿着山体的走向挖出走廊和卧室, 卧室修出土炕,走廊上挖出窗子。整体挖好后,用泥巴活着杂草把墙壁粉刷一下,就算完工了。条件好点的,还会用青砖把门和窗子包一下,作为装饰。这就是很早以前的西北农村了。
九十年代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外出打工机会多了起来,渐渐从窑洞搬出来的人也多了。在窑洞前修起用木制结构为基础,土坯砖为墙体的房子,房子也开始变得宽敞明亮。院前是果园,院后是菜园。窑洞变成了,养殖牛羊和存储粮食蔬菜的地方。
老妈妈比较健谈的给我说着这儿乡村的变迁事。这是个热情的老妈妈,在她家炉子旁给准备了茶水。这几年好多人都搬到城市去了,政府给分了安置房,每人能分到20平米,银行给房子一部分无息贷款。老妈妈和老伴开始也进城里了,可一家人住在八十平米的房子里,儿媳妇很嫌弃俩老口。两老口岁数大了,出去找了几次工作,打扫卫生别人都先年纪大。有一次在人才市场上等了一天都无人问津。政府每月给他们九十快钱补贴,也不够生活;没办法又搬回来了。老妈妈说到这时,也是满脸的无奈。
村上的房子基本上都快拆完了,只留下断壁残垣。搬迁之后自来水也停了,水窖存的水还不至于缺水。电是以前精准扶贫的光伏板发的电,到了晚上就没电了。两老口养了些羊,还喂了两头猪,园子后种了些菜,也算是衣食无忧了。比起那些拆完房子再也回不来农村的老人好多了;谁谁家的老人,吊死在楼下的车库里;儿女们就是嫌老人弄脏了卫生间,把老人赶到车库去住。儿女们为老人风光的葬了。老妈妈说到这时眼里泛起了泪光。
当地政府把农村的宅基地拆成了可耕地,而城市周边的可耕地,又变成了商业用地。这种左手倒右手的办法去刺激经济增长,买地又可以增加财政收入,也算是一举多得了。异地搬迁农民,可以分上套市里的房子,十几万的无息贷款,也应该感恩戴德了。进城的老人没有退休金,儿女们也是新一代农民工,靠那补贴的九十块钱,真的是杯水车薪。在四五线小城市,早晨的人才市场上,会出现一种奇葩的景观,六十七岁的老人早早围坐在两边。只要听说有人来招人干活,很快那个来招人的人,被围的很难逃走。就在人才市场旁边的广场上老人们悠闲的跳着广场舞,打着太极拳,歌曲是那吗欢快。
古老的乡村也是文化的一种沉淀,越来越多乡村的消亡,算不算一种文化的流失。能不能换一种方式,改善农村的居住条件,增加农村的基础建设那?让这种文化传承下去。农村不只是那些土胚房,那些不起眼的建筑。还是一种宗族文化:族谱在,你走到哪里,都能来寻到自己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