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品味《文城》究竟是谁的文城?我想这里面有大多数人的影子,虽然故事讲的是北方男人林祥福南下寻妻,多年背井离乡,却寻而不得,最后被土匪杀害,客死他乡……
林祥福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心中的不甘还是真正的爱情?其实我也不知道,书中的林祥福在寻妻受尽非难之时是什么让他坚持下来,孤身勇往的……
记得王尔德说过“人生中90%的不幸,都是因为不甘心引起的。”林祥福是不是也有这种不甘心呢,不甘心给自己带来短暂欢愉体验的骤然失去,不甘心搭理生活井然有序后的荒凉,不甘心嗷嗷待哺的孩子的世界只有父亲这个角色…还是不甘心自己的心被离去的女人弄的没着没落?
我们经常讲值得值不得,可是当一个人处在只有他自己能体会到的一种境界时,谁又能站在圈外告诉他这样做毫无价值呢?
我记得我在2004年从公立学校教学,那时候我毅然决然的从公立跳出来进了私立学校,当时没人觉得我做的不对,反而是今天好多人说我方面犯了傻。可是如若是你出在当年我的境遇你是否比我的选择更高明,更值得呢…记得那时我爸身患脑出血,不仅丧失了劳动能力,甚至生活中穿衣提鞋吃饭这些事都要别人帮助……而那时本不富裕的家庭虽不至于揭不开锅,但也如批霜般令人发冷……我妈除了照顾我爸,就是种着那仅有的二亩地,我上大学已经花费家长不少钱,如今上班了怎么还能手心朝上要钱呢,可是那时候的工资只有五百,五百,除了房租水电费吃喝拉撒,我几乎不剩钱,更别说帮助家里改善生活,而最要命的是那时候公立学校,编制要论资排辈,要排队等,而我们组编制有很少,最关键的是我没有任何所谓的关系……
等,觉得渺茫,眼前的困境是刺眼的事实,哪里还有前瞻性的眼光,父母那一辈子没摸过书本的手,又怎能给孩子指出一条光芒四射的路。
迫于生活,我毅然决然的离开公立学校,一进私立学校,工资翻了三倍,那时候开心的不得了,每个月还能给家里五百,老爸老妈也觉得我自己能生活的很好了,他们不在期期艾艾的觉得自己拖累了自己的孩子…
谁能在那时候说那时候的我,值得与不值得呢?
我想林祥福也许在寻妻的过程中心中是充满希望的,这也是他日子过得下去的一种动力,也许是不甘,但不甘中也有甘,那种希望带来的甘甜吧,生活哪有那么多人事事能决策正确?
也许这个文城就是在写你写他写我们大家,去追逐自己的心中牵挂的,哪怕错了,至少按自己意愿活的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