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准备记录一下在武汉生活4年的日子,翻箱倒柜找到一条老式安卓充电线。等了半个小时,终于把5年前就弃用了的小米手机启动起来了。可能因为长期不使用,启动程序遇到了故障;也可能是因为音量键失灵,手机系统响应了组合按键。总之,手机一直进入恢复模式。我就选择了在恢复模式下升级,但因为电量太低,手机拒绝响应恢复模式下安装升级的命令。又充了十几二十分钟,手机突然启动起来了,我以为奇迹出现了,又启动了十几二十分钟,出现了MIUI 9的画面,进入了开机引导。好吧,我的数据被清除了。
一直保留着这台僵尸手机的原因,是因为它储存着我从15年暑假前到17年毕业后小半年的整个生活记录。最重要是,习惯于拿起手机拍拍拍留下的当年看到的世界。现在,除了部分上传到云服务的数据,绝大部分图片都丢失了。那段生活中的很多细节,也随着手机数据的丢失,永远找不回来了。
上大学的时候,还没有新冠疫情。学校所在的位置,到处都是高校。学校也都比较开放,现在看起来不太可能的进出别人学校在当时是最正常不过的事儿。武汉市内有7所教育部直属的211大学,被习惯性的称为“七校”,包括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没去过“七校”,都不好意思说在武汉上过大学。
武汉是一个有着历史积累的地方,城市的规划、设计都反映着时代在每个科技进步阶段表现的不同交通出行方式。有被称为“市郊列车”的武汉绿皮小火车,依然静静地流动在武汉的轨道铁路交通网络上,免费运送着希望穿过时光的文艺青年和为铁路奉献了整个青春的铁道职工;有为了提高投资和运营效率,泥沙飞扬得建了好多年的快速公交系统,不知道现在有没有被拆除;还有一直被认为牺牲十年造福未来的全市密集的地下铁路交通系统,方便了出行,但不知道地面上的人还有没有被基建狂魔继续折磨着。没有这些历史,想必武汉也是像深圳一样反人类的没有非机动车道设计。虽然地处丘陵,但完善的骑行绿道,让骑行在武汉变成一种特别舒适的户外运动方式。
骑车穿越“七校”,是一件比较酷的事情。
但因为照片的丢失,也因为大学已经毕业5年了,只能凭着遗留的记忆,把武汉“七校”半日游像说梦话一样聊一下,讲的很多见闻可能不一定准确,就当听故事了。
起点就从南湖大道茶山刘开始,这个奇怪的公交站名字也因为“房东的猫”的“下一站茶山刘”而出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很多学子与学校的第一次联系,就是从这一站开始。因为附近没有地铁,每年开学季,都会有不少学生坐火车到武昌站,然后坐538路公交车,来到学校北门。曾经的财大北门还有一棵巨粗的参天大树,现在被更具时尚感的南湖时尚城商场代替。曾经狭窄破烂的北苑小路,现在应该也完全变了样子。财大南湖校区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毕竟从文泰到文澜上课,还可以坐一下校内公交。说来奇怪,学校的课表就是喜欢将两节挨着的课安排在距离遥远的两座楼,课间拥挤的学校“主干道”成了最有人气的地方。学校中规中矩,也因为收回武汉长江工商学院霸占的土地,多了一个更有气势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北门,正对南湖。
茶山刘也挨着中南民族大学的角门,所以从茶山刘下来的也可能是民大的学生。民大是个南北向长条形的学校,从角门进去在南湖湖畔沿着校内马路向北骑行,可以避过一段拥挤的民族大道,当然也会错过民大隔壁的武汉纺织大学。因为以湖为邻,在民大很容易欣赏到落日美景,当然也要忍住湖水的臭味。民大比较有名的是他的双子图书馆,两栋高楼拔地而起,从底下经过更觉得气势恢弘。
从民大出来,还是得跟民族大道的车水马龙正面交锋。没有一个光谷人能够逃脱得掉民族大道的折磨。印象中,机动车一定会跟非机动车抢夺一下道路空间,而且还会甩下尾气或尘土。沿着民族大道,路过长江职业学院、湖北开放职业学院、湖北开放大学这些在地图上明显,实际上没怎么能注意到的学校,就到了光谷广场,一个世界级人巨多的地方。好像是因为当时周边没什么可以玩的地方,大家一到周末只能往这里挤。光谷对面地铁站口的乞讨队伍也是每个到光谷玩的人的一道阴影,毕业后还没在其他地方见过这么庞大的乞讨规模。在光谷广场向右转向珞喻路,就到了华中科技大学的地盘。
华科校园面积特别大,有不知道多少个南门可以进入学校,听说从东到西校内公交都要开半个小时。华科的绿植覆盖率特别高,环境凉爽。华科校内的路横平竖直,充满理工男的气质,在华科校内骑车太舒服了。可能是因为华科太大了,学生休闲娱乐的地方相隔都比较远,总是有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好像华科是由一个村儿一个村儿的组成的。因为财大是文科学校,计算机相关就业单位更喜欢到华科做宣讲会,在当时有不少财大同学跑到华科听宣讲会。我就是跟b哥大晚上跑到华科听一加宣讲会,然后参加笔试、面试拿到工作机会的。因为疫情,校门关闭,可能会给不少财大计算机同学带来不少就业方面的困难。
从华科西北一个角门出去,就可以进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当时的角门是个什么样的角色,现在也不是很清楚,角门两边直接连接的是两个学校还是有缓冲区,也不是很清楚。即使不是学校产权,肯定也跟学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受着校园氛围长期的熏陶,早就跟学校没有什么两样了。
对地大的了解不是很深,华科挨着的也只是地大的东区,只是地大有着化石林,对大家有着一点吸引力。专门路过化石林,看过几次。因为太业余,甚至连业余都说不上,感觉化石没什么意思。匆匆穿过地大,来到鲁磨路。
鲁磨路的终点是磨山,在武汉生活过的人即使没去过磨山,脑子里也老是会有终点站“鲁磨路磨山”的公交报站信息。沿着鲁磨路往北,然后左转进入八一路,两边要么是山、要么是水,骑行环境可以说是城市市内少有的“景色优美”。
沿着八一路一路向西,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进入了武汉大学的范围。武汉大学本部和信息学部中间隔着一条社会马路,武大地标建筑武大牌坊也在八一路边。可以从牌坊下面直接进入学校,路过可能看起来已经跟其他树木没什么两样的武大樱花园。武大里面的路弯弯曲曲,像极了文人的花花肠子。在武大校内的珞珈山上,可以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沿着盘山公路到山顶看一下当年炮弹爆炸留下的一个个石坑,也可以到半山腰看一下蒋介石为躲避日军轰炸钻过的防空洞。历史在武大身上留下的一些印记,让这所学校更有厚重感。
在武大绕一周,还要从信息学部出来,进入对面的华中师范大学。华师和武大,一南一北,隔着马路对望。骑车去华师玩过好多次,但现在对华师的路线确实没什么印象了,可能每次走都会走错路甚至迷路。华师校园里也有个小山包,当然因为武汉丘陵的地貌,有小山包很正常,但记得有一次不知怎么还骑到了小山包上。华师的女生特别多,也因此会有人说华师“阴气”比较重的说法,也因为这种先入为主的影响,每次去华师都感觉怪怪的。到华师还可以瞻仰一下民国大总统黎元洪的墓,这个位置也在好像是女生寝室楼的深处,比较难找。民国首义第一伟人,独享着高校校园里的一份宁静。
华师东向隔马路相望的是卓刀泉,相传,1800多年以前东汉末年公元208年(建安13年),蜀将关羽曾驻兵此地。时缺水,羽乃以刀卓地,水涌成泉,故名卓刀泉。之前印象中的传说好像是楚霸王项羽在经历“四面楚歌”之后,“自刎”之前在这里曾磨过剑,磨剑的过程中磨刀石滚开,出现一眼泉水。不过不重要了,因为华师西向有个小门,可以直接进入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校区都集中在一个区域,但各个校区之间没有衔接,所以出现了附近到处是武汉理工的错觉。武汉理工大学马房山校区应该是他们老的校区,分东院、西院两个校区。因为只去过一次马房山校区,对这里没有太深的印象,只感觉是个平平无奇的大学校园。每个大学都流传着属于自己校园的灵异事件,但武汉理工鉴湖校区的故事好像更精彩,可以去网上看一下。相距不远的武汉理工南湖校区看起来要比其他校区加起来都要大,但因为完全是一个新校区,当时绿植也没修正好,后面就没怎么去了。不过武汉理工南湖校区的门卫都是美女,不知道现在还是不是了。
从武汉理工马房山校区出来,沿着珞狮路一直骑到南湖大道。没错,就是南湖大道茶山刘的那个南湖大道,马上就要回来了。不过在回来之前,还可以看一下学农业相关专业的学生的学习状态。到深圳工作的时候,同事经常提及华农,我一直以为说的是华中农业大学。但很多事情跟我了解的华农不太一样,后来才知道,他们所谓的华农,是指华南农业大学。从南湖大道的正门,进入华农,一直往深处走,可以看到超大面积的试验田,仿佛进入了哪个农村。油菜花开的时候,常常还有旅游团开着大巴带人进来。朝着狮子山的方向往回走,白天可以看到国防生巡逻,晚上可以看到学生打卡跑步。有鱼塘、有牛舍,这也是大学。
华农和财大隔湖相望,据说会有勇敢的人游泳横渡,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疫情反复,可能再进出别人学校就不会那么容易了。但愿疫情早点结束,能够不花费太多时间,在高校之间转一圈,也是不错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