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重点记录一场矛盾是如何升级的。
今天周六,计划一家人去看望一位刚生产完毕的阿姨。早晨跟妈妈很开心地讨论洁面仪的事情,并主动许诺要给她也买一个。在我去放仪器的过程中,短短半分钟时间,我听到砰一声,妈妈把我放在挂架上的眼镜打到了地上。我瞬间非常激动与生气,
“哎哎哎,怎么把眼镜打掉了。”
“坏没坏嘛?”
“怎么把眼镜摔了。”
“我问坏没坏。”
“肯定坏了啊,你自己看吧。”
“我赔你。”
我扬长而去。
这副配价800块的眼镜配镜时间不过三个月。期间因为配镜技术问题,来回折腾了两次,除了快递成本,还有累人的沟通成本。第一次老板热情给换了,第二次老板明显不乐意,但最终还是给解决了。如今距离第二次维修不足一个月,居然给摔坏了。
我进到房间跟老公沟通眼镜坏掉的失落,得到的回答如同大多数人所擅长的方式,“没事,重新配一个,我建议你就换个架子,省钱”。为什么说这事大多数人擅长的方式,因为大多数人擅长否定情绪与感受,自己受委屈了不停自我安慰,要求自己不准哭;别人受委屈了让别人别难受。
我愤愤地提醒他前段时间他自己因为连续弄丢交通卡两次所感受到的猛烈情感,难道只是钱的问题吗?当然不是。
然而他只是没说话。于是我离开了房间。
接下来发生的一切让我觉得冷漠并且不屑。妈妈说这都是她的错,拿着眼镜就外走,要去维修;老公争着说他要去修。在我眼里,你们都当我是傻子是吧?800块钱只有你们有;修眼镜的事情也是只有你们会做。想必这又是大部分人习惯的方式——用自己的立即行动去补偿,可是越补偿越让被补偿的人觉得:你用你的高尚展现我的不懂事。
作为一个凡人,我的情绪不断迭代而高涨,当妈妈主动跟我沟通时,我用了怒吼的方式去表达本来有利于心理疏导的个人意见,甚至我把应该怎么做都讲了出来,然而怒吼之下,这些信息完全无效。
这个时候出现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妈妈说:难道你妈就连一副眼镜就不如吗?你自己也在学心理学。
哈哈哈,就是说我傻呗,这么简单的道理我都不懂呗?!带着愤怒,“你不要说了,听着就生气。”我冲回了房间。
回到房间,老公立即过来安慰:
“老妈文化不高,你就不要计较了。”
“我们再买一个就是了。”
在我表示继续愤怒之后,老公说:
“你要是这样,我们就没法沟通了。”
“你也是学心理学的,你学的都到哪里去了,我看你就是白学了。”
“你就是傻逼中的战斗机。”
他生气的离开房间后,我听到他们在外面对话,妈妈评价到“她应该不会一起去了吧,她这么生气的”。
随后,她进来问我去不去,我很干脆地回答“不去”。心中有一种“虚假的开心”,既然你都说了我生气我不会去,那么我就如你愿不去呗。
————————————
以上是今天早晨发生的亲身经历。
每个角色都充满了自己的主观与攻击行为。
反观整个事件,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通过语言和行为不断否定他人,从一开始的否定情绪,到后来升级为否定“人”本身。
经历这段冲突,最让我收获的就是这些对话往往会出现在大人与孩子之间,如果不善察觉,就会影响孩子的发展。这种主观评价与攻击甚至每天都在出现,尤其是一些习以为常的小得不能再小的表达,比如:
1、慢慢跑,小心摔倒。(隐含孩子比你笨)
2、没事,男子汉不哭。(否定情绪,要是孩子计较就代表孩子是个小气的人。)
话说回来,如果一开始能承认对方情绪,表示共情,等情绪稳定再去共同解决。我相信绝大部分情况是不会造成矛盾升级的。
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不是靠一方极度包容、修养高尚就能完成的,尤其是持有“学了心理学的人就应该成为积极正面的一方”这种谬论。心理学只是一种工具,在遇到问题时,学习心理学的人会比其他人多一些疏导与解决的办法,但学心理学的人终归是人,不是神。
如果今天早晨的事情再次重演,这样的话术是否可以让大家仍然开心地实现活动计划?
妈妈:啊,一定摔坏了吧?太可惜了,女儿,对不起,我疏忽了。这副眼镜你都折腾了好几次,这次刚修好我又摔坏了,我真是太不小心了。你一定很难过,我也很难过。希望这件事情不要影响我们刚才的好心情,我们先找一下配件,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好吗?(抱抱女儿)
老公:啊,太可惜了。你肯定很难过。我上次丢了公交卡才两次就已经很难受了,我听你这一说就已经感受到你的失落了,换作是我肯定比你还要郁闷。(抱抱老婆)尽管生气,发泄完了我们可以一起想想办法。
这些说法背后最大的不同就是:先感同身受,这就是所谓的“共情”。(不是说我学心理学吗?心理咨询的最大技能,就是“共情”——先共情,承认对方的情绪情感,并且让对方觉得你和他/她是一个战线的战友,帮助对方释放情绪情感。一旦共情成功,你会发现后面的办法其实当事人完全是可以自己搞定的,即便不能搞定,那大家一起帮助解决也是不会影响情绪情感的事情。
最后想说:
一个人学习心理学无效:)每个人都应该不断觉察自己,只有这样一个家庭才能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