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何时归顺刘备,正史中其实尚有分歧……
《资治通鉴》中载,“刘备为平原相时,见赵云而奇之,深加接纳,云遂从备至平原,为备主骑兵。”又《赵云传》载,“赵云本属公孙瓒,瓒遣刘备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刘备主骑。”
刘备任平原相时,实与赵云同属公孙瓒。
故《三国志》所述二者属于「同殿为臣」,共同辅佐田楷以拒袁绍,并未明确赵云转投刘备。而《资治通鉴》却直接将这种不确定性给予了肯定。
但据《三国志·赵云传》注引《云别传》中载,“赵云与瓒征讨,时刘备亦依讬瓒,每接纳云,云得深自结讬。云以兄丧,辞瓒暂归……刘备就袁绍,云见于邺,后随刘备至荆州。”
赵云虽与刘备「结讬」于初平二年(191),即刘备初附公孙瓒期间。
但正式转投刘备,却是在建安五年(200)春,于袁绍之邺城。
兴平元年(194)赵云因兄丧归家并脱离了公孙瓒,故并未跟随刘备救援陶谦。赵云亦未曾参与界桥之战,未曾救过公孙瓒,且追随公孙瓒至其兵败自焚。而袁绍亦从未招降赵云。
《三国演义》不厌其烦地抬高赵云,旨在托高刘备。
而小说中「长坂坡之战」、「截江夺阿斗」无疑是赵云最辉煌之篇章,然则却是与史实不符……
据《云别传》载,“刘备以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权闻备西征,大遣舟船迎妹,而夫人内欲将后主还吴,云与张飞勒兵截江,乃得后主还。”
又《赵云传》载,“当阳长阪云身抱后主,保护甘夫人,皆得免难,迁为牙门将军。”
牙门将军属刘备始创,「牙门」即指主帅或主将帐前树牙旗。
顾名思义,其任职者常伴主公身侧,统领亲兵,而「任掌内事」更是涉及至刘备家事。当年赵云邺城投奔刘备后,刘备即密遣其合募数百兵众。实则刘备亲军,负责护卫刘备。
以此推之,保护后主刘禅,应是赵云的职责之一。
故虽然《三国演义》将「长坂坡之战」、「截江夺阿斗」的情节描绘的动人心魄,但实则未有「七进七出」,而赵云奋勇护卫少主刘禅之举,亦只是履行分内之事而已。
故真实的赵云,并非如小说中所言是「万人之敌」……
《傅子》载,嘉言于太祖曰:「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为之死用。」《周瑜传》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
《程昱传》昱料之曰:「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之敌也, 权必资之以御我。」
《刘晔传》晔进曰:「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
总之,提及关羽、张飞「万人之敌」者比比皆是,却是无人称赞赵云亦有「万人」之资。
既然赵云身兼刘备亲兵统领,又非「万人」将军,故而并无过多冲锋陷阵之经历……
赤壁战后,刘备与孙权、曹操三方抢夺荆州南郡,此战事关刘备生死格局,然赵云的职责却是守护后方。据《云别传》载,“从平江南时,赵云以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代赵范。”
换言之,赵云的使命,不过是防备东吴对于刘备后方的突袭。
建安十八年(213),刘备入益州,还攻刘璋,刘备军溯流而上,分定郡县。据《华阳国志·刘二牧志》所载,“赵云自江州分定江阳、犍为,飞攻巴西,亮定德阳。”即赵云的任务由江州出发,过泸州、宜宾,沿岷江北上犍为,与亮会于成都。
从赵云的行动路线推断,其职责多是牵制、辅攻,以减少北方刘备、诸葛亮等人之压力。
另据《云别传》载,建安二十四年(219),定军山之战,主将是黄忠,而赵云亦是后援。
章武元年(221),刘备东征孙吴,留赵云督江州。夷陵战败后,刘备由秭归逃归永安,赵云则进军至永安护卫刘备。建兴六年(228),诸葛亮出兵伐魏,赵云的任务依然是辅助抗击敌军、策应主力。
纵观赵云一生所参与战役,皆是以后援为主,而非冲锋陷阵。
故历史上未有所谓「赵子龙力战五将」、「年登七十建奇功」……毕竟此说法本身亦相互矛盾。(如果赵云建兴六年(228)已是七十高龄,那么初平二年(191)刘备与赵云初次相识时,赵云已是三十二岁,但小说赵云出场却是少年形象)
虽赵云之职责与世人的印象有所不同,但赵云「一身是胆」却是史实。
《云别传》中载,「时赵云被曹军围困,前突其陈,且斗且却,突围而去……曹军追至,赵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曹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于后射曹军,曹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
赵云不但突破曹军围困,更是在回返营寨后「更大开门」,是谓「空城计」之真实案例。
待曹军退去,赵云却选择以戎弩袭杀曹军后方。故刘备赞赵云「一身都是胆也」,军中则号赵云为虎威将军。
在《云别传》的描述中,不仅体现出赵云之武力与胆略,还有更深层次的心志坚定与稳重。
建兴六年(228)诸葛亮北伐,赵云因兵弱敌强,而失利于箕谷。但却做到「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显露出赵云的军事管理天赋。
故蜀臣杨戏于延熙四年(241)在《季汉辅臣赞》中赞赵云「厚重」。
又据《云别传》载,‘代赵范领桂阳太守时,范寡嫂曰樊氏,有国色,范欲以配云。时有人劝云纳之,云曰:“范迫降耳,心未可测;天下女不少。”’遂不取。可见,赵云处世理性,不为美色所惑。
综上所述,赵云无论文德、武略皆是上乘,故长久以来而被刘备所器重、信任,而引置左右。
历史上并无「五虎上将」之说,不过是《三国志》将五人合为一传而已。
赵云直至去世,未曾拜任大将军。死后三十二年即景耀四年(261),方被追谥为顺平侯。小说中刘禅闻赵云死而大哭,正史从未有过记载。
但以上所述,并不意味着赵云在蜀汉地位不显。
从赵云的官职名号,即可窥探一二……
先是牙门将军、后有翊军将军,皆是刘备专程为赵云所创。由此可见,刘备对赵云恩宠之盛。《三国志》亦将黄忠、赵云并称「强挚壮猛,并作爪牙」。
建兴元年(223),刘备病逝,赵云随即迁任中护军、征南将军……可见,刘备生前是有意压着赵云的官职,将恩赐之机留与后主刘禅。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将护军改为中护军,令其掌管禁军,宿卫皇室。
又选拔武官,隶领军。且主武官选举,须秉公无私,举荐良材,可谓‘总六军之要,秉选举之机’。故中护军之职,皆由绝对信任的托孤重臣担当。否则一旦落入权臣之手,则有「禅位」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