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午,我接了一个最不可能的电话——我妈的电话。
你们或许觉得这有点不可思议,但我家真的是一个完整的家庭。
嗯,这个缘由让我慢慢说吧。
我从来都不是一个恋家的孩子。
从前是这样,现在也是。
或许是从小父母对我的放养教育,又或许是我出生的时候是家里的敏感期,再者可能是我们都没有建立一个感情表达的机制——全家似乎也都不擅长表达自己的感情,从小我就很敏感,独立懂事的让人心疼。
可是我终究还是小孩子。
记得我六年级就开始离家住校,只在第一天偷偷抹了眼泪后就再也没哭过。
那个时候,其他同学的父母一天三顿的来看,送吃的,送喝的,而我,永远都是那个在旁边羡慕着的没人来看的小女生。
甚至七年级开学送被褥行李安排宿舍的时候,我的一切都是自己打理的——当时父亲住院,母亲陪护,根本无暇顾及我。
在我从初中到高中的七年住校生涯中,父母来看我的次数屈指可数,还是我求来的。
那个时候我心里很清楚他们不会来,但我依旧每天都看着校门口的方向,生怕我遗漏了在角落里的父母。
虽然每次都是失望,虽然这样失望了五年。
高中住校比初中更久一次回家,有一次,我实在是忍不了,打电话回家,希望他们能来看看我,可是电话那边依旧是最近忙,没时间。
我没有再要求,甚至,我在学校里生病都不会告诉他们,因为,我不想让他们还为我操心。
他们也没有再来,依旧是生活原来的样子,我们彼此都习惯了这种相处模式,反而觉得去看了去说了显得矫情。
我知道,他们想我,想我想的整夜睡不着。
他们也知道,我希望他们能来看我,希望了七年。
可能是这样的原因,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泪点很高,也很冷情。在大学这三年我打回家的电话屈指可数,没有一次超过十分钟,而他们也是如此。
我们都不善于通过电话用言语表达我们的思念,只有在家的时候,我们才会用行动表达彼此的关心和爱。
正是如此,在这次舍友都迫不及待回家的五一长假中,只有我想留在学校,自己一个人清净自在,做自己的计划。
也正是如此,我才对母亲突如其来的电话感到迟疑。
电话接通,我略微迟钝的切换了自己很久没说的家乡话。
母亲那边似乎没什么事,问了一句吃饭了吗,我回答她吃了。
她似乎有点迟疑,说:你五一回家吗?
我一听就大体明白了,前一天的时候我跟姐姐说过五一不回家的事情,看来是母亲知道了。
我略带委婉的表达了自己想留在学校的想法,却不曾想母亲那边突如其来的哭声让我措手不及。
我想我永远都不会忘记这句话,母亲哭的像个孩子一般:我很想你了。
那一瞬间,我的心软的一塌糊涂,我忍了忍自己的泪水,用略带轻松的语气说她,五十多岁的人了,怎么还跟个孩子一样。
母亲在那边略带委屈的说:昨天你姐和你小外甥都来家了,说你可能不回家了,我就想打个电话问问你……
说到后面母亲又哭了起来。
我在电话这边哄小孩般的安慰,母亲在那边委屈的小声诉说,唉,让我说什么好。
母亲又很快整理了情绪:如果你在学校有事,不回就不回吧,我没事。
其实她不情愿又委屈的小脾气我心知肚明。
我忍不住笑了,怎么会有这么别扭又孩子气的母亲。
我笑着说,学校好像也没事呢,在这闲着也是闲着,那我回家好了。
母亲一听,像一个拿到糖果的孩子一样,语气里掩饰不住的开心,连语速都快了,生怕我会反悔了刚刚的决定,连说了几声好,又似乎觉得自己表现的太过了,对我别扭的表达了一下“如果你在学校有事可以不用回家”的意思,我笑说,没事。
最终,母亲欢欢喜喜的挂了电话,不再哭哭啼啼。
而我,在挂了电话后终于泪流满面。
这恐怕是我最不想打电话回家的一个原因,在他们面前,我的泪点是没底线的。
算起来,我在外面住校已经是快十年了,那句“我很想你了”,是母亲忍了十年才终于说出口的话吗?
舍友也总是说我,都不见我打电话回家。
但我最终还是做不到亲口告诉他们我有多爱他们,做不到每天跟他们煲电话粥,做不到向他们撒娇提要求,他们也不习惯这样表达自己的感情。
我们都习惯了用行动表达对彼此的关心。
我会记得他们每个人的喜好;告诉跟不上时代的他们最近发生的事;跟他们一起看他们喜欢的电视节目;耐心的一点一点教年过半百的他们用微信;为他们每天做饭做家务。
他们会在我每次回家的时候多买一些东西,又装作不是特意给我的样子;他们会记得我哪天要做的每件小事,提醒我不要忘记;在我每次要早起上学的前一天晚上,他们总是不辞辛苦的忙碌到很晚,比我还要紧张。
我总是跟他们说,我过的很好,我一切都很好。
而他们,也总是一句,家里都很好,我们也很好。
这就是我们相处的模式,很笨拙,很含蓄,也很幸福。
我想,这样就够了,你说呢?
95后摩羯女,可文艺可逗比可汉子可矫情,理性与感性的杂合体,一个想把自己一切都记录的理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