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初次阅读《苏菲的世界》,打开扉页之前,一直以为是本轻快的青春小说。苏菲的名字暴露了豆蔻年华的妙龄,她的世界除了情窦初开之外,实在想象不到还能有什么?
这本书虽由朋友极力推荐,内心却没有认真对待,只是不想辜负朋友的一番苦心,才从图书馆借出,权当是了解一下少女的心计吧,兴许对年轻气盛的自己有所裨益。
打开正文第一页,瞬间发现自己错的离谱,误会了朋友的良心推荐,这的确是本好书,是本严肃的哲学入门小说,对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构建期的青年来说至关重要。
说真的,挺佩服乔斯坦·贾德的智慧,能将众多的哲学问题融入到以情节为重的小说中,实在是天才之举,这样处理的好处在于隐藏了哲学的枯燥和晦涩,凸显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迫切和悬念。为了弄懂苏菲的世界,必须认真研读,反复回味,直到走入苏菲的心里,适应苏菲眼中的色彩。
苏菲是好样的,乖巧不拘束,纯洁的思想还未受到污染。对她灌输哲学问题容易产生共鸣,十四岁的年纪正是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苏菲遇到了神秘的哲学老师,是她的幸运,否则的话,苏菲的世界便是阴暗的成人妆容,毫无悬念地落入母亲早已就范的窠臼,没有思考,没有好奇,没有哲学。
《苏菲的世界》主要讲述的是一只兔子与两个女孩的故事,兔子相当于我们所处的世界,两个小女孩则是不同世界里的纯真无邪。期间穿插了大量的哲学思考,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大咖粉墨登场,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理斯多德到叔本华、马克思、尼采,有思想的传承,也有传统的颠覆,哲学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逐步成长完善。
这本书实际上正是要教给读者哲学问题的曲折发展,并试图引导人们深入思考自己的人生以及所处的世界。我们亲眼所见的未必就是真相,我们亲身经历的有可能只是别人的南柯一梦。
我们用哲学思考更宏大的人生,用哲学研究宇宙尺度的问题,用哲学解决“我们是谁,从哪里来?”的迷惑。我们就像是住在大白兔身上的精灵,一直想弄明白魔术师是如何从帽子中拉出大白兔的,为了看得真切,哲学家们拼命顺着兔毛往上爬,尽量爬到最高处,而底层的民众只关注与自己生活有直接关系的事情,早已麻木地适应了世间的一切,能够吃饱喝足,能够娱乐休闲,能够谈一场风花雪月的恋爱,此生足矣,那种烧脑的哲学问题与我何干?兔子是怎么被拉出来的,对他们来说,只是个笑话,是场娱乐,不足为奇。
魔术是种障眼法,看起来很炫,但我们知道那是假的,变出来的东西,不是藏在怀里就是在肥大的袖口,长期训练的结果,造就了魔术师无与伦比的手法,快如闪电,迷惑了观众。然而,如果我们近距离观察,细心体悟,还是能探究出其中的奥秘,因为我们是与魔术师处于同等的世界。但从微观的角度,在魔术师从帽子中拉出的兔子身上,有小一号的人类生活,他们想要搞清楚魔术的精妙,肯定不容易。这正是我们一直在探索宇宙来源所面对的困惑。
苏菲与席德,两位素未谋面的小女孩,一个生活在书中,一个生活在书外,一个是书中的主角,一个是读书人,阅读主角的人生。苏菲的人生是被操控的,席德的爸爸可以任意安排、设计她的情节,今天吃什么?明天去哪里?并时常插入一些“小把戏”,没有个人的意愿,没有选择的自由,没有任凭自己随意布置的房间,一切的目的只是为了取悦席德,为席德过一个独特的生日。戏里戏外的剧情,书中书外的人生,谁又能说得清楚,究竟哪一个才是该有的世界?
正如庄周梦蝶一般,梦的主体究竟是人还是蝶?究竟是人梦到了蝶还是蝶梦到了人?
这种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常常使人不知所措。在科学领域,事物发展的规律,丁是丁卯是卯,清晰明确,而哲学问题却充满矛盾,处处都是令人费解的谶语和循环往复的因果。究竟是上帝创造人还是世界创造了上帝,从科学角度看,这是个无解的问题,因为以科学的严谨态度,结论必须产生于充分的论据,但在宇宙之始,没有人在现场,不可能亲眼所见,而数十亿年过去,当时遗留下来的证据也已微乎其微。所以,这个问题便交由哲学来思考。
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是外延的,是向周围辐射的,随着阅历的增加,认知的深度和广度随之扩大。孩子相对于成人来说,知识量是个很小的圆,漂浮在成人世界里,看起来弱小幼稚,实际上充满了探索世界的力量,这样的力量令成人汗颜,望尘莫及。而又有多少成人会在乎这种力量呢?它所表达出来的好奇与新鲜,常被成人解读为孱弱,是在成为他们一份子之前必须经历的阶段。怎么也不肯承认,知识的多寡只是时间的积累,好奇心却是最为宝贵的品质。
因此,《苏菲的世界》最终的哲学交锋便交由两个小女孩来完成。苏菲和席德,同样的年龄,相似的经历,就连生日也是同一天,读的是同一本书,哲学知识的来源一致,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们互相参破了各自世界的奥秘,感觉到了对方的存在。
然而参破又能如何?人类的渺小不在于思想的贫乏,也不在于尺度的限制,渺小是相对于宇宙的浩瀚,不仅是广度的无边无际,还可能有循环的无限,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我们只是其中一环上的微小粒子。
可以设想,每个环上都有人类存在,大环的人向往小环的微妙,小环的人渴望大环的宏远,互相吸引着,成为研究宇宙、研究存在的动力,终有一天会实现这一宏愿,进入彼此的世界。
诚如围城,城外的想进去,城内的想出来,而一墙之隔,却是两种迥然不同的思考。当推倒围墙,想进去的进去了,却反而怀念乡村的宁静,想出来的出来了,却转念回忆城市的便捷。围城的存在,隔阂的不只是城里城外的生活状态,阻断的还有思想深处的念想,是难得的好奇心驱使着人们经历不一样的体验。围墙推倒之后,绝对的未知,转变成相对的了解,对比的结果,便是将眼前的不堪无限放大,与过去的美好并排而立,优劣高下立判。
最后苏菲进入到席德的世界,然而两个世界的基本法则不同,苏菲像幽灵一般飘荡着,只能看到、听到,却摸不到、用不到。
参破奥秘之后,苏菲又怀念自己的兔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