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题目,脑子里便出现了这句话,“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林妹妹的才情我自不必多说了,俺今天要说的妹妹,也是充满了才情的。
认识这个妹妹,得感谢简书,感谢网络,感谢这个时代。
大约半年前,我的两个闺蜜介绍我上简书,我便开始写点小东西,发在上面,没有功利,没有奢望,只是喜欢,并且乐在其中。
在自己写东西的同时,也在简书上浏览别人的东西,关注别人的动态。
看了一些大咖们写的东西,并没有觉得太好。有一日,漫无目的地在简书上逛,有个陌上红裙的名字映入我的眼帘,点开,只看到一篇文章,巢湖的桥。读后,觉得清新,朴实,不矫揉造作,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渲染,文风与我相近,仅这篇文章,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点了喜欢,加了关注,写了评语,“一口气读完,很喜欢你的文风,朴实不华丽,但透着优美。被你感染了,我也爱上了巢湖的桥,有时间去巢湖走走那些古桥。”
这以后,许久不见她更新。简书上又那么热闹,有各种各样的文章可读,也就没太在意这个陌上红裙。
后来,她开始更新了,文章题材丰富起来了,文笔还是那么清新朴实。她只要更新,我是每篇必看,并且都要写下自己的观感。她的文章,从故乡的老屋,到故乡的回忆,再到家庭情感,母子情,父女情,夫妻情,还有自己的青春岁月……都有涉及。
从她的文章中我得到的信息是,她也是60后,比我小三岁。写作是她的爱好,并且很有写作的天赋。曾经在上海工作五年,后来因为爱情回到了家乡。儿子去年暑期考上了国防科大,是个活泼健康孝顺的小伙子。她还善女红,能做一手家乡菜,并写得一手好字。拿驾照七年,不会开车……因为儿子上大学了,她有了自己的时间,便开始在简书上写东西。
就这样,我们熟悉起来了。还互加了微信。
她说关注我是源于我的那篇沪上的雨,说写得好美。
她对九十多岁老父亲的牵挂让我动容;她回忆故乡的文字让我感动;她目送儿子上大学的那份亲情牵动着我的心;她做的那送灶粑粑令我垂涎欲滴;她那手漂亮的字让我羡慕不已……
特别是过年的时候,她参加了“我在简书过鸡年”活动,在规定的时间内,连续更新十五篇文章,每天一篇,看得我惊心动魄,羡慕妒忌。对她这种勇气和能力赞叹不已。
她的那几篇故乡的回忆文章,写得都很好。一下子把我带回了童年时代。她写老戏,写女红,写小时候听广播,写生产队开火的情景都是那样的生动具体。家里过年贴的对联,她都能记起来,描绘的惟妙惟肖。后来我写小时候过年的事时,遗憾的就是怎么也想不起当年爸爸写的对联的内容了,以至于使那文章逊色了很多。
我开始写乡间系列,就是受了她的启发。每发一篇,她都鼓励我,也发些感叹,说我们俩的童年太像了,挖苣荬菜那篇发了之后,她说她正在乡下,老屋要重新建造,说就在那两天还去地里挖了荠菜。这个系列我俩产生了共鸣。
写大黑猪那篇,她说“简直就是我小时候生活的回放,姐姐写的好生动,好有趣。母鸡下蛋、孵小鸡,猪的成长及被杀,都活灵活现。赞。”写捉蚂蚱那篇,也被她赞美了,心里感觉美美哒。
加了微信后,我们的交流就不限于简书上的评论区了。随着了解的加深,彼此的客套少了几分,说话显得更直接了。有时候发了文,她会在微信上给我指出错别字,我马上改,心里暖暖哒,说谢谢妹妹给我当啄木鸟。过元旦时,我写了篇元旦抒怀的小诗,把她也写进去了,说“巢湖陌上女,心有灵犀牵”。后来她建议改成“陌上妹”,她说“陌上女”是群体,“陌上妹”是个体。透过改的这一个字,我体会到了她对这首小诗的喜爱。那喜爱不是因为我写的多么好,而是因为写了她,她因此而高兴,并且我感觉到她是反复看了几遍那首小诗的。依她的话,我把那句改成了“巢湖陌上妹,心有灵犀牵”。后来觉得这一字改得甚好。
记不得是哪一天了,在微信上,她对我说,“姐,上次《女红》写完后,我和同事学会做棉鞋了,是那种暖和的,不知道你们在家里需不需要穿?如需要,我给你寄两双。”我先假装客气了一下。她又说如不见外的话并用得到,我就帮姐姐做两双。我没再客气,我感觉到她不是虚假的客套,是真诚的。我说好的,便把尺码告诉她了。
后来…后来我就收到了两双巢湖妹妹亲手做的棉鞋。打开快递那一刻,好开心,许多情感涌上心头。马上拍了照片,在微信上发给她。她告诉我,姐,这鞋暖和。我说,妹,姐的心里更暖和。
这就是简书送给我的巢湖妹。虽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但比天上掉下的那个林妹妹更贴心。
人生很奇妙,缘分更是可遇不可求的。在人生的这段,有这样一次相遇,我感觉到了美好。
我知道妹妹的名字,但我不告诉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