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普通的事情经过时间的磨洗也会变成故事,那年夏天的一段经历始终在我心中明灭闪现,促我提笔把它变成文字。
女儿一岁多点的时候我和妻子带她回了趟山西老家。忘了是因为什么原因,之后我们决定把她留在老家和爷爷奶奶待一段时间,我俩先回北京。那是孩子出生以来第一次与我们“骨肉分离”。
开始我的心里也如同被拔掉牙齿的口腔一样空落落的,但没几天便适应了自由自在的生活并开始沉溺于读书习字中,飘飘欲仙起来。可妻子就不一样了,她由百无聊赖逐渐转为焦躁不安。先是无故寻衅撕坏了我的书导致一场吵架,之后她的注意力竟转移到一个流浪小孩的身上。
她那时还在法院立案庭上班,立案楼设在靠大门口处。有一对老年夫妇因为对一份民事判决不服,整天赖在法院门口上访,后来索性就地住着不走了。他们的“摊位”就设在我妻子窗户下面,那个小孩是老两口带着的小孙子。那小孩与我家孩子年龄相仿,胖乎乎的很可爱,一点不懂大人们的仇恨和哀怨,整天跑来跑去玩得很开心的样子。开始我妻子对他们只是施以一般的同情,路过时给过孩子几次零食(她中午在食堂拿的酸奶一类)。可自打我们这次返京之后,她对这孩子的感情开始发生急剧的化学变化。
当时是盛夏季节,暴雨频仍,她便整天念念不忘那孩子的安危。一个周末,我们参加完一个朋友的婚礼后又下起了大雨。我们开车带着另外一个搭车的朋友往回走时,她终于忍无可忍,指令我把车开到法院门口去——她要接那孩子和老夫妇俩回家住!
那位搭车的朋友当然大惑不解而不敢妄加评议,我却心知肚明是怎么回事。先把那位朋友送走后我只好掉头去了法院门口。
雨正大,风正急。那祖孙三人的情况果然不妙。他们正尽力躲进浅浅的屋檐下面,用一张破塑料布挡着鞭子一样抽进来的雨线,狼狈不堪。对于我们俩的到来和邀请更是诧异地张口结舌。我只好帮着她耐心地解释我们的诚意——
“我们跟你们的官司没有任何关系,但你们的判决她已经调出来看过了,人家法官判的没问题,你们这样闹下去真的不是个办法!”
“你们这样做孩子多受罪啊!走吧,今晚住我们家去,给孩子洗个澡,当心在这里过夜感冒生病!”
那老夫妇俩显然只是钻了牛角尖而并非蛮不讲理之人。听信了我们的诚意后,虽然千恩万谢,却坚决不跟我们走——
“别人躲还来不及呢,你们还往家里请,你们是好人!知道你们的好意了……”
我心里五味杂陈,哭笑不得,同时下决心准备让父母赶快把女儿送回来。
为了让父母快点过来,我们在这边为他们网上购票。本来我们家乡到北京的列车只在北京站到达,但那天订票时发现竟开通了一列临时客车,经停一个以前从没听说过的小站,而从站名看应该就在我家附近!
太神奇了。既可以省去到北京站接人的麻烦,又能早一点见到孩子,何乐而不为?我们订好票之后便准备去找那个小站踩踩点儿。
问了几个同事和老居民,有的大摇其头,有的说是有这么一个车站,但还是童年时候去过,现在怎么走还真说不好。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更增加了我好奇。用导航仪一查,也标着清晰的位置和路线,确在附近。于是,第二天下班后我俩便开车出发了。
从小区后面的马路开出去一程后拐进了一条坑洼不平的土路,十四号线地铁当时正在那里破土动工,一辆辆庞大的载重卡车轰鸣着从旁边擦肩而过,扬起漫天的尘土。我们小心翼翼地颠簸前行,两旁逐渐变成一人多高的蒿草和灌木丛。又穿过了一条铁道后才拐上了一条比较平整的路,进了一座工厂模样的空院子。正犹豫之间,导航声音响起——“您的目的地已到达,本次导航结束。”
看着窗外荒寂的院落和丛生的花草树木,我俩感觉像误入了《千与千寻》中一般茫然而恐怖。
第二天接受教训,一边跟着导航,一边下车询问,终于走对了岔路口,穿过一条胡同后发现了那座大隐于市、深藏不露的小站!
这小站真的是一幅与世隔绝的样子,袖珍狭小的候车室和简陋朴素的办公楼保持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原貌,孤零零的站台旁几株高大的白杨树迎风招展着哗啦啦作响,与远处林立的高架桥和楼群仿佛隔着时空的隧道一般。
后来,就是在这神奇的小站接到了我们活蹦乱跳的女儿。不用说,妻子的眼泪顿作倾盆雨下。
说来也怪,自从那场雨中拜访之后,法院门口上访的祖孙仨人也再没来过。
(欢迎关注本人公号“检察馆”,听检察馆讲犯罪和生活的故事,品百味人生。)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