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回忆
每当看到四十多年前的高中毕业照,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年代。在放大镜下一遍又一遍看着七十名师生的合影,就像一个大家庭的全家福,亲人聚在一起。虽然没有五颜六色金美 鲜艳的画面,但是,那时的我们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绽放着青春靓丽,阳光般的色彩,它记下了我们在一起最美好快乐的时光,收获了一生沉甸甸,永不缩水,牢记心底一辈子,亲如姐妹,情同手足的兄弟之情!相片上的75年1月15日这个难舍难分的日子和一张高中毕业证,结束了同学们在一起共同学习生活的日日夜夜,从此我们各奔东西,多少个春夏秋冬,花开花又落,没有了你的音讯。至今天2018年1月15日整整四十三个年头。当年的少男少女,再见面就是,眼角皱纹,两眼昏花,两鬓白发的老头老太太。拿着放大镜来来回回再仔细瞅瞅像片里的你,哦!我们的穿戴是那么的朴素,厚厚的棉袄棉裤,还打着补丁,同样的发型,一样的笑容,虽然土里土气的,但是个个纯真可爱。是你!老同学!心里想的,梦里梦见的就是眼前的你。如今四十多年了,看着照片上的你还能喊出你的名字,当中有传授我们知识辛勤的老师,还有五十多名同窗的你,像片里的你虽然看的模糊不清,但是,你十八岁的容颜四十多年在我的心里梦里还是那么的清晰。看着我门身后的蓝球筐和那几棵大树,就想起了四十多年前矾中的模样,当年,校园的四周都是忽高忽低的土墙,西南方向就是我们拍照的小操场,操场边上的西北角,下几个台阶是打凉水的地方,校园西边一排很低的房子是伙房,北墙靠西有个一米宽的小门,院中间是教室和办公室,每排教室旁边有个乒乓球台,东北是几排学生宿舍,还有一片空地,每年种着蔬菜。记得入学那天,父亲背着我的铺盖卷,拉着我的手,一路上千叮咛万嘱咐的话语,句句牢记心里。十四岁的我,第一次离开家,离开爹娘,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看着来来往往陌生的面孔,真是山汉进城,没见过那么多人,紧紧跟在父亲的身后,父亲东找西问才找到住的地方,门上贴着新生名单,屋里是南北床,东西大通铺,父亲按顺序找到了我的位置,帮我整里好床铺,父亲把我安顿好,要回去了,我含着眼泪,拽着父亲得衣襟,久久不肯放手,父亲一边安慰一边说,好好念书,将来才有出息。转身离去,望着父亲回头看着我那种不舍,担忧,期待的眼神,止不住的泪水滑出眼底。泪水模糊的眼睛看着父亲远去的背影。傻傻的坐在自己的床铺上,看着一个个梳着两个有长有短辫子的小姑娘陆续进来了,原来我们都是十一班的女同学,住在了一起。第一次离开母亲,洗衣叠被都不会,是在同学们的帮助下慢慢学会了很多,叠被子,打水,打饭等好多小活也能自理。过了几天才知道我们住的这叫宿舍,现在想想那时候真傻,什么都不 懂。我们第一天走进那么大的教室,素不相识的五十多名同学坐在一起,我坐在第一排老师讲桌的对面,还真有点紧张,班主任李老师点着我们的名字,只听着个个喊到,不知是谁,下了课也不敢前后左右互相打问你姓氏名谁,男女同学排着座位,同桌也很少说话,课桌中间界限一道,坐的凳子都刻上了记号,几个月过去了,同学的名字是谁都对不上号,那时候的我们,上课铃声一响,教室听讲,冬天下课屋檐底下晒晒太阳,夏季大树底下去乘凉。也没有什么娱乐器材,校园只有两三个乒乓球台,同学们还的排队,轮着你了,上课铃也响了……。
当年,我是十一班年龄最小,个子最矮,座位在前,学习靠后,在同学中间是个最不起眼的,但是我的室友,各位学姐都很关心照顾,让我至今难忘。那时候我们大多数都是农村来的,家庭条件都很艰苦,二分钱一份大菜,一分钱一份稀饭也舍不得吃,很多同学从家里带着咸菜,锅巴,炒面,为了省那三两馍头拿回家,还的订那三两玉米面或高粮面窝头。特别是夏天,省的那个小馍头都有馊味了,拿回去还要分给弟弟妹妹吃,他们小还以为我们在学校天天吃馍头呢,其实我们苦着呢,从家里带的炒面,用锅炉水冲成糊糊,有时候都不熟就吃了,每到周六日,无论路程多远,数九寒天还是夏日炎炎,我们都是挎着母亲亲手缝的书包,步行回家返校。两年的高中,我们走过的路程,都快赶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了。那个年代我们除了上课,还要学工学农学军,当时的口号是,到工厂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广阔的天地里锻炼成长。于是我们到农村去,和社员们一起秋收整地,上山植树造林,当年的那片土地上留下了我们儿时的足迹和美好的回忆了。那年冬天,我们又到矿冶厂学工,记得我们几个女同学和一个叫李玉茹的师傅(她是矾山新村人)学习电动机维修,她手把手地教我们电动机线圈的拆卸和安装。厂里的女工们上班时个个都穿着白蓝白蓝的劳动布工作服,辫子盘在帽子里,看着都很洋气,下了班换上各式各样的衣服,仨仨俩俩手挽着手,在厂里公路上遛弯,那种得意牛气劲,真的让人羡慕。心想毕业后也像她们一样当一名工人就心满意足了,结果命运的安排,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土生土长的黄土地,辜负了父母当年的一片心愿, 内疚呢……!只能用孝顺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那年夏天,我们去拉练,虽然没有军人那么正规,但也很气派。背着背包,高举红旗,排着长长的队伍,一路欢歌笑语,穿着母亲做的千层底布鞋,大步前进,走累了,同学们大声合唱,行军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下定决心……许多革命歌曲,精神焕发,一路向北,途经矾山北关,六堡林场,我们的校园地和北坡的几个村子。第一站到达外虎沟学校。匆匆忙忙吃了一顿午饭。下一站到达温泉屯中学(当时可能叫农业中学,记不清了),听人称桑干河畔的土专家程有志作报告……。晚上我们二十几女生住在一个大屋。第二天一早起来,背起背包,整装待发。到达涿鹿中学,然后全体师生到涿鹿县五一厂,酒厂参观学习。最后一站到达下花园电厂,煤矿。记忆最深的是下花园煤矿的万人坑,真是惨不忍睹,透过玻璃看到土里露着大大小小的尸骨,有的还用铁丝连着,太残忍了,这次参观学习,同学们不仅学到了各种知识,同时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两年的高中,我们经历了很多,回想起我们在一起的日子,时间是多么的短暂,真想回到从前,留住时光,停留原地多好!那充满了理想和激情的时光。今天浓浓的同学情来自四十多年前的校园相聚,在一起的一朝一夕便有了今天的惦记和回味,多少次和你们在一起玩耍,开心的笑容出现在梦里……。
今天的矾中今非惜比!做为从这里走出去的学子们,都为我们的母校感到骄傲和自豪!看着校园里一排排的教学楼,学生餐厅,学生公寓,是那么的 宽敞明亮,现在的孩子们真是身在福地,生活在蜜罐里,看看今天的他(她)们,吃的,穿的,住的,玩的用的。想想当年的咱们是那么艰苦朴素,一分钱都要搬成两半花,一个苹果分着吃,苦中有乐。如今想起我们在一起的美好,更加怀念当年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抺不去的记忆,永远真藏在心底……。
四十多年前矾山中学的一砖一瓦,一粒沙子,一把泥土都已成为了记忆中的回忆。留在今天的只有教学楼前的一棵老榆树和校园东南角的两颗老槐树,还傲然屹立在当年那片小小的土地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风雨里和矾中一起成长,它目睹着矾中翻天复地的变化,日新月异,灿烂辉煌。目送着无数名学子迈出校门,走向社会,奔向不同的工作岗位, 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而它却和我们一样,一天天变老,每年春暖花开的季节仍然还发挥它的余热,散发出槐花的香气。它那粗粗的树杆在一层层的脱皮,狂风暴雨也在无情的敲打着干枯的树枝。它虽然老了,和那些小树,花花草草一样,需要精心护理,但是从未有人为它浇上一滴水,它们只能靠本身的生命毅力,大自然的呵护和矾中的未来永远在一起。
老同学!多想看到四十年后的你!回来吧!老同学!我在春暖花开的季节等着你!